而古埃及人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平静,不是因为此生已经没有遗憾,而是因为已经为死后的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他们并不惧怕死亡,甚至有点盼望这一天,在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后早一点到来。
佛家的思想和古埃及人的追求,有类似之处。一个人,要通过毕生的修为,为来生打一个好的基础,这一生的现实感受不重要,重要的是来世能不能过的好,所以要拒绝现实生活中各种扰乱人心的诱惑,专心修养内心,以便来生过上一个好日子,至少来生不要变得更差。
高僧大德面对死亡时,同样非常平静,他们能够抛弃一切欲念,同样也远离一切恐惧,不会因来世会成佛而狂喜,更不会因来世甚至不能成人而恐惧。
总之,古埃及人因为为死后生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而不恐惧;高僧大德因为放弃了一切欲望和恐惧本身,而不恐惧;《前奏曲》却是因为今生的了无遗憾,在生命终点时,同样不会恐惧。
恐惧是心理因素,要想在生命的尽头平静淡定,毫不畏惧,有三条路,一是像古埃及人那样,将死后所需要的一切都准备充足,未来的死亡后的生活充满了确定性,自然不会恐惧,甚至还会盼望那一天的到来;二是学习佛法精神,付出此生来修心,同样是为了追求一个确定性的来世,甚至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根本不在乎未来会怎么样,以不变的内心,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三是学习《前奏曲》,过好此生,充分体验生命的喜怒哀乐,不留遗憾地走完今生,虽然未来是不确定的,至少今生确定无疑,毫无挂碍。
事实上,人生短暂,世界纷繁,以有穷的生命体验无穷的世界,遗憾几乎成了必然。这时候,去芜存菁,限制欲望,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事业和体验之中,才有机会在生命结束时,了无遗憾,平静安详。
了解到人生有涯而欲望无涯的道理,我不主张纯粹的戒欲,但一定要节欲,做好少数几件事,充分体验某些情感,不要奢望过多。比如尽可能做好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体验这些身份带来的喜怒哀乐。不必追求遥不可及的镜花水月,过好自己的人生。
节欲就是给自己划定边界,用有限的生命做好那些应该做好的和能够做好的事,不受界外花花世界的诱惑,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划定边界后,界内的追求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就有可能做好有限的任务,才有可能完成确定性的人生旅程,当终点到来时,由于生命丰富而完满,必将面带微笑,平静而安详地走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