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智慧,为了完成中心任务正事,先花气力做好外围工作,以确保中心不受干扰和掣肘。遗憾的是,这种智慧被无限放大,用到了性质不同的事物上,国人对假期的态度就是典型一例。现实中,一些部门和个人就是错误地把假日和工作当当做磨刀与砍柴,乐此不疲地制造,又津津乐道地解决这种不该出现的新问题。
国家设定节假日的初衷,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放松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娱乐,同时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但很多人对待假日的不正确态度,滋生了很多负面问题。就像在磨刀问题上的过度扯皮,耽搁延误了砍柴本身,最后刀没磨好,柴也没砍成。假日前的走心喧宾夺主。国人假期宝贵,长达一周的黄金周更是宝中之宝。早在假日到来一周甚至更早时候,很多人就按捺不住而蠢蠢欲动了。上班心不在焉,工作魂不守舍,或不动声色或大张旗鼓地谋划自己的假期之行,以至于在假日到来前一两天就提前溜之大吉,把本来只有一周的假日自行延长。媒体和商家乘势跟风,提前大力营造充满商业化的假日氛围,或紧盯节假日分布,向人们宣传拼假策略,挑唆在假日和周末之间请假挪假,享受十日半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假期;或大肆宣传度假购物主题,蛊惑拿不准度假主意的人们盲目跟风,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旅游消费,从而让商家赚得钵满盆盈。
假日后的收心本末倒置。诗和远方听起来很美,但在现实中却总是有缺憾。长假休闲在带给人们愉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疲惫、失望,甚至焦虑和愤懑。等到假日结束,很少见人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身体透支、作息颠倒、精神萎靡等现象倒是不少见,或者受假日戕害还未恢复元气,或者沉浸在假日氛围里意犹未尽,一时半会还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些单位特别是公家部门,就做起了美其名曰的收心工作,人为制造出从假日到工作日之间的半工作日,以迎合抚平这种不知出于矫情还是放纵的假日综合症,还自觉是人性化。媒体和医疗广告也再次找到了话题和卖点,充当起指导人们如何吃饭、如何睡觉、如何调节情绪的养生导师来。
假日的本质是休闲而非狂欢。假日的本质在于适应群众的身心特点和作息规律,充分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是在爱岗敬业基础上的职工权利。而假日前的走心和假日后的收心,则画蛇添足把假日变成了鸡肋,成为充斥着消费和旅游至上的全民狂欢。度假归来,钱包空瘪、身心劳累、精神空虚,完全一副受尽伤害的形象,反倒要接受工作日的滋养和抚慰,既可悲,又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