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去听了幼儿园组织的免费讲座《立规则,非小事》,之所以参加这个讲座完全是因为被讲座的副标题激起了好奇---不做大吼大叫的父母。家庭教育中,即使你脾气再好,难免也会有忍不住对“熊孩子”横眉竖眼的时候,能忍住不动手,只是大吼大叫这就算涵养非常好的了!究竟会有什么好办法连大吼大叫都不需要?
我个人在孩子教育的事情上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试图通过发脾气或是打骂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绝对不是行知有效的方法。孩子或许会在父母的威慑下暂时屈服,但也只是因害怕父母发脾气或是不想再受到皮肉之苦,并不一定就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到底哪里不合适了。父母不是圣人,难免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偶尔的发脾气,打骂孩子并非不可,但要意识到打骂唯一的好处是让父母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了宣泄,然后,就没然后了。要解决问题,还是得等心情平复下来后同孩子讲道理,耐心引导。
有父母就要问了,我也不想同孩子发脾气,遇到事情也是先心平气和地同他讲道理,比如明明是去公园玩的,可他就是看中了公园门口的玩具不买就不走呀!不给买就是要哭闹、耍赖、撒泼呀!我耐心地讲了十多分钟的道理可是没有用呀!我的怒火这才被孩子点起来的呀!该怎么办?能怎么办?
孩子正在情绪上时,是听不进去道理的。我们再怎么努力表达,也没法让一个哭得正凶的孩子接受。要讲道理,得先抚平孩子情绪,心情处理好了,才能处理事情。那有家长说了,我看到孩子哭我就控制不住地光火,自己情绪都搞不定,怎么抚平孩子情绪?或许,咱们可以从思想观念上先升级一下自己。
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可以由脑干、中脑(动物脑)和最外层的大脑皮层(理智脑)三部分组成。当我们是爬虫类动物的时候脑干就有了,当我们刚进化成哺乳动物的时候中脑就有了,而理智脑却是最新进化出来的大脑皮层,并且自我们出生后还仍然不断地在成长和变化。在理智脑中靠近我们前额的地方的区域是前额叶皮层,它的主要作用是掌控情绪,要直到我们成长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成。
也就是说我们直到25岁后理论上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之前,情绪可不是光靠个人意志就能控制住的。25岁前的情绪管理就好比让一个弱小的孩子驾驭奔跑的马车,力量上对比太悬殊了。那这样看来,一个三,四岁大的孩子因为一件成人看起来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哭闹,是很正常的现象了。要求小孩子做到理智对待事情,自如控制情绪,实在是强人所难呀!这么一分析,是不是觉得孩子也并非故意同大人对着干,并非不让他哭偏要哭,而是他根本就没法控制。
在这一点上,我是深有体会。自家闺女在一旁一边哭得稀里哗啦,一边还会用泪汪汪的小眼睛看着我说:“妈妈,我不哭了,我不要哭了!”她已经意识到哭也解决不了问题,但却控制不住。
再来,情绪影响行为,当大脑打开了情绪的盖子,前额叶皮质就不能发挥作用了。这时驱使我们做出行为反应的不再是理智脑,而是动物脑了。从远古哺乳动物时期就进化出的动物脑,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生存,所以它遇到刺激后能够做出的反应就只有三个:停住、逃跑和攻击。
想象一下,当你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从旁边草丛中串出一条大黄狗,你会是什么反应?立刻呆住?叫出声来?拔腿就跑?这些都是动物脑控制下的常见反应。那么当你朝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你期望孩子能明白你的苦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孩子在这样的刺激下,他的动物脑在那一刻会如何反应?是不是呆住?迷茫?否认?动手打人?跟你的预期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大吼大叫真心没有用。
那么思想上打好不能大吼大叫的预防针后,父母应该怎么做来关上孩子已经打开的情绪盖子,让他的理智脑恢复工作呢?试试先同孩子做个“情绪信号约定”吧。同孩子约定一个肢体语言,最好是某一种手势,当孩子情绪上来,开始大哭大叫,变身“小刺猬”的时候,用约定好的手势来提示他吧。用手势告诉他“注意哦!你的情绪盖子打开了,快停下来!”
为什么不用语言来提醒呢?咱们来做个简单的小实验,请按照我的指令来做动作。
“不要坐着!”、“不要看我!”、“不要笑!”
当你听到这些指令时,你有什么感受?当我在讲座中体验这个小实验时,我的感受是这样的:“不要坐着,那我是站起来,还是蹲下呢?不要看发号指令的人,那我看谁呢?我左边的人?站在我对面的人?不要笑?越不让笑我控制不住地越想笑呀!”
还有一个小实验,咱们再来做做看。
请闭上眼睛,全身放松,然后开始想象,想什么都可以,只要不是想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就行。千万不要想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哦!
好了,请睁开眼睛,说说真心话,你究竟有没有再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呢?然后把你这份体验带入到孩子哭闹的场景中吧,当你朝孩子怒吼:“不要再哭了!叫你不要再哭了听到没有!怎么还在哭呢!!”想想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当孩子在情绪的爆发点上,父母的语言提醒有时会起到反向强化的作用,所以相比事先的语言约定,利用手势、动作或借助第三方事物来提醒可能效果会更好。若你说听了那么多理论,还是不知道如何实操的话,我再推荐一本最近一直在和我家宝贝一起阅读的绘本给你,看看示范性的例子。---《妈妈,我真的很生气:学会控制愤怒的情绪》
在“情绪信号约定”的使用上还有一点极其重要,那就是手势的约定一定是相互作用的。当孩子大脑情绪盖子打开时,父母用手势提醒孩子,当父母开始大吼大叫的时候,孩子或其他家人也要用约定手势来提醒发脾气的父母。
情绪管理是父母和孩子的必须课,也是终身课程。平复情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那么究竟如何来解决同孩子之间的问题?待下一篇文章再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