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睁开眼睛,望见那只最后被他击败的蓝风筝,猛然扎下,好像轮胎从高速行驶的轿车脱落。
他大喊:哈桑,把它带回来!
哈桑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试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这个画面无数次浮现在脑海,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无数次在心头响起,同时掠过心头的还有,阿富汗,还有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还有译者李继宏。
此时,外面正在下着小雨,间或,也有风,风起之后,那几片高高飞在天空的叶子,又让我想起风筝,想起阿米尔和哈桑的风筝……
最早知道《追风筝的人》是在《十点书店》里听书,偶然遇到的,反反复复听了很多遍。后来,索性买了这本书,又一口气读完。《追风筝的人》从第一次印刷到现在的第一百零四次,我与其整整错过了17年。
好在,终还是遇见了。
遇见,就好。
伊莎贝尔•阿连德说:“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在《追风筝的人》腰封上有这样一段话,虽然对伊莎贝尔•阿连德一无所知,但这丝毫不妨碍这本书读后所带来的共同感受。
这本书,关于忠诚,关于友谊,关于背叛,关于人性,关于赎罪。
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一个显赫家庭,他的玩伴哈桑是他家仆人阿里的儿子。阿米尔刚刚出生,母亲就死于难产,哈桑出生不到七天,母亲就跟人跑了。阿米尔比哈桑大一岁,他们是吃同一个奶妈的奶水长大的。阿里常说,吃同一个女人奶水长大的人,就是兄弟。阿米尔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哈桑说的第一句话是“阿米尔”。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淘气,每次阿米尔的鬼点子招来大人斥责,总是哈桑默默地承担下来。阿米尔遇到危险也是哈桑挺身而出,尽管他的身份卑微,但为了阿米尔,他不惜任何代价。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他对阿米尔的忠诚告白。
他们的友谊,在1975年那个冬天遭遇了严寒。
在阿富汗喀布尔,每年冬天都有风筝比赛,谁的风筝战败了其它风筝,并追到最后那只战败的风筝,谁就是胜利者。哈桑是个当之无愧的追风筝高手,每次他都能最先追到风筝,哪怕是飞到天边的风筝。
在1975年冬天那场比赛中,阿米尔在哈桑的协助下,击败了最后一只蓝风筝,获得了胜利,追回那只蓝风筝,是他最后的期待,他想通过最后的胜利得到爸爸的肯定。一直以来,他性格里的懦弱,是他们父子间,一直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那只蓝风筝断开的一瞬间,哈桑就飞奔而去,他要为阿米尔追到它。
当阿米尔在巷口找到哈桑的时候,看见哈桑在巷口深处,正被阿塞夫一伙围住,他们向哈桑索要已经被哈桑追到的风筝,并扬言以前的旧账一笔勾销。之前,阿赛夫曾经在路上劫持过阿米尔和哈桑,是哈桑拿出了弹弓,震慑住了阿赛夫。哈桑坚决不答应阿赛夫的要求,他知道,这只风筝对于阿米尔有多重要。阿赛夫遭到拒绝后,对哈桑进行了强暴。而在巷口的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他的懦弱与胆怯,让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背叛。
那一年,阿米尔12岁。
那之后,他再也无法面对哈桑。愧疚像鬼怪一样伴随他,让他没有片刻的安宁。在心里这个鬼怪的伴随下,他诬陷了哈桑。他把过生日爸爸送的一块手表和一卷钱,偷偷放在哈桑的枕头下面。面对爸爸“是与不是”的询问,哈桑回答了一个字:是。
“哈桑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道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的毒蛇,湖底的鬼怪。”
阿米尔常常在心里这样说。
从这一刻起,阿米尔的良心就埋在了尘埃里。
阿里和哈桑主动离开了阿米尔家。
从此,阿米尔和哈桑两人再没相见。
十八岁那年,为了躲避战乱,阿米尔在爸爸的带领下离开喀布尔,到了美国。在那里,他有了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事业上也很有成就,成了一个很不错的作家。原以为,这一切会让他忘记哈桑。但没有,他结婚的时候,会想,哈桑现在在哪里?他过得好吗?是不是也有了妻子?爸爸去世的时候,会想,哈桑知道这个消息,会不会也像我一样难过。小时候,爸爸一直对哈桑很好,甚至,好到让他有时心生妒忌。有时候也会想,1975年那个冬天,如果他能够冲进巷子,那该多好?那样的话,爸爸或许会带着哈桑父子一起来美国……
有些陈年旧事会随着时间被埋葬。阿米尔终于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回首前尘,在过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巷子,不曾离开。
二十六年后夏季的一天,爸爸的朋友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要阿米尔去看望他,并在放下电话前告诉阿米尔,“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带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巴基斯坦,拉辛汗告诉他,哈桑和他的妻子为了保卫阿米尔爸爸留下的房子,被塔利班杀害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落入塔利班手里,他希望阿米尔能够去喀布尔救回索拉博。并告诉阿米尔,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
震惊之后,阿米尔决定救回索拉博,是为自己赎罪,也是为爸爸。
阿米尔很快就踏上了去喀布尔的路,不然,他担心懦弱自己会改变主意。
索拉博落入的塔利班,为首的不是别人,而是阿赛夫。在一间房子里,阿赛夫告诉阿米尔,只要你能活着走出去,就可以带走索拉博。接着,阿赛夫戴上了他标志性的不锈钢拳套,在他残忍的毒打下,阿米尔断了七根肋骨,脾脏破裂,牙齿脱落,肺被刺穿,眼眶裂开,强烈冲击力让他的上唇从人中裂成两半,像兔唇那样。
这或许也是命运的安排,让他也和年幼的哈桑一样,也有了兔唇的经历。哈桑出生时就是兔唇,后来,还是爸爸请了最好的医生,给哈桑做了手术。
面对阿赛夫的狰狞面目,阿米尔放声大笑,他从来没有这样畅快过。在他心里,他感觉,这一天应该早点到来,早到1975年那个冬天。他的笑声更加激怒了阿赛夫,当阿赛夫准备对阿米尔致命一击的前夕。索拉博救了他,他拉开弹弓,击中阿赛夫的左眼。小小的索拉博,从小跟哈桑学会了玩弹弓,他的弹弓百发百中,走到哪儿弹弓都别在腰上。
索拉博救了阿米尔。
他们一起逃了出来。
故事没有就此结束,在办理将索拉博带回美国的过程中,阿米尔一度失言,要把索拉博先送到孤儿院,然后再办领养手续,之前他曾向索拉博保证,不再把他送到孤儿院。这导致索拉博的不信任,在卫生间里自杀。抢救过来的索拉博,从此关上了心门,终日眼神涣散,几乎不怎么说话。
阿米尔没有放弃索拉博,几经周折把他带回美国。
直至一年后,他们一起放风筝,在他们的风筝干掉了最后一只风筝的时候,阿米尔看见了索拉博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还有之前,在风筝刚刚和其它风筝较量时,索拉博眼里那种空洞模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眼睛骤然机警起来。
阿米尔忘了自己的年龄,他追,就像小时候,哈桑为他追风筝那样,为索拉博追风筝。他在心里默默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就像小时候,哈桑对他说的那样。
故事结束了。
没有理由不说,这是个完美的结局。
走过许多歧途之后,爱,还在那里,忠诚,友谊,也还在那里。这一刻,人性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本书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人,现居住在美国,“追风筝的人”是他的处女作。
译者李继宏,延续了原作娓娓道来的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阿富汗,看到了一个心里永远珍藏着爱,善良,忠诚的哈桑,看到一个愧疚,良知未泯,最终彻底驱除心里那个鬼怪,得到心灵救赎的阿米尔。
很完整地将故事一一道来,是这本书入心的体现,那根风筝的线,冥冥之中连接着书里的每一页,一直牵着你,或款款而行,或痛彻心扉,令你不能放下,不知不觉地去感伤,去融入。
好书,大概就是这样。
书中的精彩句子,分享如下:
*为你,千千万万遍。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要好。
*得到了再失去,总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的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
*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追风筝的人”不愧是本全球3200万读者口耳相传,最想与有人分享的终身五星小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
如果有人,可以,为你千千万万遍。请你珍惜。
如果你,可以,为一个人,千千万万遍,希望你可以被善待。
如果你,内心里从未有过毒蛇或鬼怪,请你坚持你的善良。如果有,请你也像阿米尔一样,转一个方向,那条可以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