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进腊月吃过腊八粥,就每天问娘还有几天过年,我娘总说快了。过了小年腊月廿三,拿着拆开的鞭炮每天响几根,早上拿出新衣服穿一会儿,被骂一顿再叠好放进柜里。(回忆到这竟泫然泪下)现在,不管线上线下如何渲染煽情,都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提不起啥兴趣。
当然,还是照例按习俗置办些年货串串亲戚,成家后每到年前老娘总要安顿好几次,要看看长辈走走亲戚,并且经常训斥我是个六亲不认的玩意儿。我是从小被父亲用巴掌拍大的,高考结束差点儿被电警棍伺候,所以几乎没有不遵命。母亲喜欢热闹,正月里隔三差五的搞搞家庭聚会,亲戚们也都乐此不彼,歌舞升平形势一片大好。但似乎仅限于长辈之间,年轻一代的兄弟姐妹不太热衷,我们大都是蹭饭和受邀助兴。这可能和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有关,亲戚邻里的能有个照应,比如抢收一下大雨来临前堆在场院里的麦子,一起抢收上冻之前长在地里的土豆子...情谊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团结互助中不断升华和巩固。现在生产方式明显不一样,一个在城里从事IT行业的小年轻,几乎用不着他在老家务农的七大姑八大姨。所以导致大部分人们对外人比对亲戚好,一顿饭加卡拉OK动则上千,但不会为没啥利用价值的亲戚长辈花一分。古语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这种有悖纲常伦理的行为一定有所图,所以有时候很难假装不知道。总怕控制不住情绪破坏了现行规则,其实很多次都是强颜欢笑。我悲观的认为,将来的兄弟姐妹几年甚至十几年见次面可能是常态。这个似乎又和世态炎凉有所区别,社会结构变了,这是大趋势。
既然知道终有一天会是这样,那么就会有两种选择,要么每逢过年都认真感受几十年后即将失去的温存。要么反正如此,索性爱咋样咋样。乡亲们,你们会选择哪种方式过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