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把母亲比作花的话,那我觉得我的母亲就像棉花。
虽然棉花不是花,但它那坚韧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和服务于人的无私奉献像极了我的母亲。
母亲二十三岁嫁给父亲时,父亲在部队,家里就几间破草房,叔叔和姑姑还在上学,虽然那时都穷,我们家算是村里最穷的了。家里人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爷爷奶奶都还穿着草鞋。
母亲结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外祖父接济的钱给一家人每人做了身新衣服,又买来猪崽鸡崽喂养,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一定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母亲初中没上完,因为家里孩子多就辍学了,但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也算是有文化的了,再加上母亲聪明,明事理,为人处世举止得体,知书达理,村里人都很敬重她。
母亲在没结婚时当过教师,学过医,婚后就在村里当起妇女主任和赤脚医生,我们对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夜很深了,母亲去给村里人看病还没有回来,我和姐姐趴在炕上,望着窗外黑乎乎的夜不敢入睡,直到听到母亲的脚步声,才安心的闭上眼睡觉。
我和姐姐是双胞胎,或许在娘胎里就营养不良,出生后生活又不好,从小经常闹病,一岁多时我腮下长脓疮,半夜发高烧,眼看着腮帮子就象发好的面越肿越大,母亲赶紧抱起我就往医院跑,四五里的路程中间要过四条河和大片的庄稼地,母亲也顾不得害怕,到了乡医院不留又搭了一个去县城的货车,到了县医院医生说,再晚点就没救了。
姐姐那场大病是在三岁多的时候,流行性脑膜炎,在医院不吃不喝不睁眼二十多天,当时母亲焦急,心痛和无奈的心情可想而知,一直在病床前,流着泪给姐姐擦脸擦手,呼唤着姐姐的名字试图想让她把喂到嘴里的水咽下去,可总是让母亲失望。直到那一天母亲又拿起小勺,用勺把喂了一点水到姐姐的嘴里,姐姐竟咽了下去 ,母亲以为看错了,又喂了一点,姐姐又咽了下去,母亲赶紧把病房外的父亲叫了进去,高兴的伏在父亲的肩上哭了起来。
母亲心灵手巧,不光自己一大家子人的衣食住行都由她操持,村里人也都让母亲给裁剪做衣服。白天在地里忙,晚上不是去给村人看病打针就是在灯下穿针引线,通常我们睡醒一觉了,母亲还在忙着,第二天我们醒来时,热乎乎的饭菜就已经端上桌了。
母亲心地善良,睿智有主见,村里人有什么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就都叫母亲去评理,最后都在母亲的劝说下化解了矛盾,同时对母亲的评判心服口服。
虽然自己家不富裕,但母亲对家里有困难的村人热心帮助,从不吝啬,因为她经常去给别人看病,村里人的家庭情况基本都了解,平时吃药打针的钱能不要就不要了,谁家有什么困难也总是鼎力相助。
小时候,父亲一直在外面教书,母亲自己种着十几亩地,还得照顾一大家子人,辛苦劳累自不必说,但对我们的照顾和教育一点也不放松。我的同龄人早早的都不上学了,而母亲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也不用管。别人的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为了你们怎么怎么样,而我的母亲再苦再累,从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母亲懂医术,家里人有谁不舒服,母亲在用药的同时,总是在饮食上加以调节,那时候父亲胃不好,只要父亲在家,母亲早上就给父亲煮上一碗红枣姜糖鸡蛋羹,我们感冒咳嗽,就熬梨水,用葱根,香菜根,白菜根煮三根汤。
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在母亲旁边看她做事,听着母亲讲些好听的故事,有一次母亲在缝纫机上做衣服,当她停住扶着布料看针脚时,我闲的手痒痒就转动缝纫机的转轮,针头一下就穿进母亲在针下的右手食指里,母亲忍着痛费了很大的劲才把针从手里弄出来,到现在我看到母亲的手指就心疼,可那时母亲连骂我一句都没有。
母亲做什么事都先替别人考虑,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从无怨言。她的坚强,乐观,豁达感染着我们,她的热心,体贴,帮助温暖着他人,她就像棉花一样,平凡,质朴,但却坚韧,无私,能倾其所有,把自己的温暖和宽厚带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