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ANO模型
该模型将需求可以分为三种,包括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就是必须满足的基础功能,比如吃碗面,食材餐具卫生、煮熟可食用就是基本需求;期望型需求就是用户能够明确提出的希望有的需求,还是吃面,比如环境好,价格合理,分量足等等;兴奋型需求就是用户也不知道,但有了用户很惊喜的需求,依旧是吃面,比如味道超好,第二碗半价等等;
我们基于前面提到的因素将需求划分,基本型需求的优先级应当排在第一位,期望型需求排在第二位,而兴奋型需求则排在最后。当然并不是前期全做基本需求,做完在做期望型和兴奋型需求,因为基本需求是常见的,竞品大都会有的,同质化下难有竞争力,可以每个版本中加入适当的期望和兴奋型需求,参看7:2:1的比例进行版本的需求规划。
2.四象限法则
把一个二维的横竖坐标分成四个象限,横坐标是重要性,纵坐标是紧急性。第一象限为重要且紧急,第二象限为紧急不重要,第三象限为不重要也不紧急,第四象限为重要不紧急。
我们可以根据前面提到的因素,将收集的需求进行重要性与紧急性的分析定义,然后把这些需求放进对应象限中,需求的优先级就是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
3.需求减法
少做就是多做,从产品定位触发,定义边界,把握核心,从众多需求中删减,只做最少、最有价值的事儿。而多做的需求如果验证出没有市场,果断砍掉,有舍才有得。
4.目标用户需求优先
产品本身必然有目标用户,没有普适的人人都喜欢的产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主要做大量用户都需要的功能。实际项目中,这主要反映在用户调研和反馈上,大量用户都在提的需求我们就做,提的少的就适当延后,比如一些适配bug确实会带来很差的体验,但如果对应机型覆盖用户少的可怜,修复定位bug又需要花很多精力,那就可以适当延后。
同样可以以业务紧迫性优先、以收益优先。其实都是明确当前公司和产品核心目标,简化决策思路,这通常适用于小团队、新项目,所谓船小好调头,灵活专注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