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后,我时刻都想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希望孩子以后的路走得顺畅一些,因此放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就多了些。
孩子起床晚了,我说:“都喊你了,怎么还起晚了呢?”
孩子想出去玩,我说:“玩什么呀,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想看电视,我说:“别看电视了,对视力不好。”
好像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孩子少做,尽量别做错事,最好是有时间就好好学习。
可现实很打脸,孩子从来不主动学习,作业不催不做。我一度以为,我养了一个不争气的孩子,直到我读了《当妈千万别唠叨》,才知道我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的。
成墨初是家教畅销书作家,亲子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创作了《当妈千万别唠叨》《把话说到孩子心窝里》等50多部亲子教育作品,他的作品以故事见长,说理精辟,让人在愉悦的阅读中学到教子方法。
《当妈千万别唠叨》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唠叨,从孩子的视角来分析解读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能力进行深度挖掘,能使父母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唠叨是很多父母都会做的事情,本意是想提醒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唠叨不仅不会让孩子更优秀,反而会让孩子变得磨蹭,不自信,甚至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一,父母为什么会唠叨?唠叨有哪些影响?
1.不相信孩子
父母觉得孩子小,想法不成熟,如果不提醒,他就做不好。
其实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的想法不成熟,但是他们可以体验,可以学习,可以选择,有机会成长,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学习。
如果父母因为不相信孩子,而不停的提醒,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为一切都是父母要求他做的,不是自己要做的。
学习主动性能决定,一个人在学习道路上能走多远。
2.妄图控制孩子
“你是我生的,我就有权力管你。”有些父母会这样说。这些父母对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喜欢把孩子当自己的私有财产,希望孩子能按他们的意愿成长。
受控制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失去人生方向,也容易失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更能坚持,更容易成功。
3.对孩子期望太高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些父母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就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以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孩子被压抑天性,会变得不自信,长大后很可能会反抗,叛逆。父母应该放低自己的期望值,去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孩子。
书中不仅解析了唠叨的原因,还告诉我们,解决唠叨的根本方法是:放平心,闭上嘴,狠下心
放平心就是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评估他们。他们做好这个年龄需要做的事情就行。例如,爱玩,偶尔不想完成作业,偷着玩游戏,都是可以允许的。
闭上嘴就是应该孩子自己记住的事情不要管,不要提醒,孩子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处理,作为家长,可以在孩子询问时提出建议,但不要帮孩子做决定。
像老师布置的任务,学校的作业,老师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孩子的工作不需要家长指手画脚。
狠下心就是要做到看着孩子承担后果,可以心疼但不能心软。例如孩子忘记做作业,深夜补作业,我们可以心疼孩子睡得晚,下次孩子忘记做作业,我们仍然不能提醒。
那么,我们只能看着孩子自己摸爬滚打,不能提供帮助吗?当然不是,很多办法可以让孩子进步。
多种方法助力孩子成长
1.多倾听,多与孩子沟通感情。
倾听大家都知道,但是父母在面对孩子倾诉时候,很容易给出建议,这会降低孩子倾诉的欲望,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例如,孩子说在学校某某同学欺负他了,家长可能会说,多大点事啊,不要放在心上。这时很多孩子就不愿意再倾诉了,因为他被否认了。
如果家长说,你很难过吗?孩子可能就会打开话匣子,倾诉自己的想法。
当父母与孩子沟通好,感情深,孩子有事情就愿意与父母说,父母也就对孩子有了更多了解,这样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解除孩子的压力。
孩子也像我们一样有压力,有负担,如果孩子的压力太大,而父母却没有发现,或者没有及时帮助孩子解除压力,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吃力,或者对学习厌烦。
例如,父母为了让孩子更有出息,报了很多兴趣班,英语班,数学班,美术班等等。孩子为了有好成绩,每天六点就起床背单词,背课文,一有时间就做题,但妈妈还是经常说:“孩子,你要加油,只有努力才可以有好的生活。”
这时孩子就可能会厌倦学习。
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努力是正确的,尽力就好,爸爸妈妈永远都爱他。
3.支持孩子
说到支持,父母肯定都说:“我支持我的孩子啊。”其实不一定,通常情况父母支持的是自己认可的部分,而这里的支持是支持孩子的个性发展,给孩子自我成长空间,对孩子因材施教,不一味的追求成绩。
每个孩子擅长的事情都不同,有的孩子天生会学习,不费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有的孩子不停的学习,也考不到好成绩;有的孩子爱好音乐或者美术。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掘孩子的潜力和闪光点,增强、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让其成为孩子的独特特征。
写在最后
读完这本书后,我果断调整了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效果很不错,以后也会一直践行书中的方法。
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父母都对他们有很深的期望。但是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需要学习更多的教育方法,育己也育儿,期待这本书带给更多人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