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子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所有生物都是环境进化的产物,当然人也是环境的产物。那么孩子的言行和思维模式当然是家庭环境的产物。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意思是说,每一个孩子呈现的言行和思维模式一定有父母的影子。区别只是不同父母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不同而已。
都说学前班、幼儿园
不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按理说,孩子是家庭环境的产物,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为何还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呢?为什么有些很优秀的父母却培养不出上进的孩子呢?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当好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为孩子上好第一堂人生课呢?
我先分享一个小故事,俗话说,小故事,大道理。我们先看第一哥故事。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花了很多的心思。起初孟子一家居住在一块墓地旁边,那里经常有人去祭拜祖先,或者埋葬去世的人,孟子看在眼里,就去模仿那些在墓地办事的大人,学着大人跪拜哭坟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见了,心想这样子下去不行。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旁边的一个住所居住。到了集市之后,孟子很快又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看到杀猪就模仿杀猪的动作,看到餐馆伙计,一会儿模仿欢迎客人,一会儿模仿送别客人,看到商人干嘛,他们去模仿,学的有模有样。孟子的妈妈看到之后,于是再次搬家,这一次她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这里经常有老师讲学,有学生出入,孟子慢慢变得守秩序,懂礼貌,爱上读书了,这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的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再来看第二个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孩子哭闹着非要跟着以前去,妻子就对孩子说,你在家玩,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一听有肉吃,很高兴,到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时,孩子老远就喊,娘快杀猪吃。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够我们全家吃半年呢,不可以杀?孩子一听大哭。曾子了解情况之后,便要去抓猪,妻子阻止说:“不过年,不过节的,我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的。哄她玩的。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类的言行都是由人类的心理活动驱动的。也就是说 孩子所有的言行和模式都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孩子0~6岁的心理发育影响孩子一生,孩子6周岁之后,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这个阶段的发育漏洞。在0~3周岁,孩子完成与妈妈身体和心理的分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我,并开始意识到原来世界上还有我这个人的存在。在4到5周岁这个阶段,开始从父母和抚养人哪里去寻找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孩子通过日常与父母的互动,从父母的言语和表情、肢体动作等获得自我信息,形成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孩子在6周岁到7周岁的时候,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孩子大脑中有个像录像机一样的功能,进一步发育完善。从此大脑可以更好的通过眼睛去捕捉重要他人的言语、行为、情绪、声音,并刻录下来,存储在大脑里面。
等待以后他遇到了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孩子的潜意识就去翻找这些记忆,作为自己处理问题的参考依据。记得一次坐公交车,有一位妈妈和儿子坐在公交车上,途中上来一位老爷爷,妈妈连忙起身让坐,过了一会儿,一位抱着婴儿的阿姨上车了,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那个小孩跳下座位说,阿姨你坐这吧。看着阿姨怀中的婴儿扑闪着眼睛,母子俩会心的笑了。
孩子在六岁的时候,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大量去吸收重要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学习的模范。这个阶段是孩子认知功能快速发展的阶段之一。如果孩子找不到重要人物作为模仿对象,在家里看不到爸爸妈妈,他就会到外面去寻找。上小学了去学校找老师,到了中学或去追偶像,追偶像,是干嘛呢?就是模范偶像的言行和穿戴以及说话的腔调和爱好。我们会发现,凡事亲子关系不好的,或者父母陪伴缺失的孩子,一旦追星,是非常离谱的。记得有一位写手妈妈,发现孩子有几天玩魔方的时候,总是有点不耐烦,玩到一半,甚至还没玩几分钟就把魔方丢了,看书时也是一样。妈妈就问孩子怎么了,孩子说我学你呀。原来这位妈妈在写作时碰到不顺的地方,心情烦躁,习惯性把稿子揉成一团,然后丢到垃圾桶,这个动作被孩子反反复复看在眼里,然后就跟着妈妈学了。这位妈妈赶紧跟孩子说对不起,并及时自我调整,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不耐烦的举动就没有了。
孩子寻找模仿对象,一定是首先寻找身边的重要人物去模仿。这个重要人物,心理学上一般称之为重要他人。这个重要人物是孩子心理上的,是孩子心理感觉可信赖的,可依赖的,有爱的,有安全感的那个人。一般情况下,孩子心理的重要人物是父母,或者抚养他的人,或者长期陪伴他的人。但是有些爸爸妈妈虽然是孩子心理上的重要人物,但是陪伴孩子是缺失的,孩子长期找不到人。孩子的内在又有强烈的需求。怎么办?
孩子会一用一生去寻找自己重要他人。父母不能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孩子就会找其他的人作为他的重要他人。模仿他的行事为人。这就验证了谁带孩子,孩子就听谁的,孩子就像谁的说辞。有些妈妈自己不带孩子,别人帮他带,自己又有担忧,自己又会焦虑。其实妈妈只需要做到让自己是孩子心理上的重要人物就好了。谁是孩子重要他人,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模仿谁。待人接物,行事为人就会像谁。
如果妈妈孩子是重要他人,公婆跟你教育的方法不同,其实不要紧。关键的是你是否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如果孩子不选择你作为重要他人,只有一个原因,你放起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大家还记印度狼孩的吗?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小女孩,大的约7、8岁,小的约2岁,狼孩刚被发现时,下颌骨发达,犬齿比一般人的牙高出一半,狼孩的眼睛适应黑暗环境,并熠熠发光,但是怕火、怕光和水,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生活习性与狼一样,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东西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一样,引颈长嚎。我们经常说,孩子谁养大的像谁,这里像指的是什么像呢?是言谈举止的模式,和为人处世的模式像,处理问题的模式像,处理冲突的模式像,甚至走路的姿势。
当我们决定把孩子给父母、公婆代养那一刻起,已经意味着你准备放弃孩子模仿对象的资格了。我们没有办法把孩子 交给老人养,同时又希望孩子不去学习老人的人的言行模式。如果孩子不去模仿带养他的人,同时孩子又看不到父母,那样对孩子的伤害一定会更大。如果孩子不把带养他的人当作重要他人,那么孩子就会像植物一样,非常缺乏阳光、空气、水。如果我们把孩子交个他人养,那么就要希望孩子去把对方当作心理上的重要人物。如果真的不放心 ,就自己养,自己做孩子心中的重要他人。让自己在孩子身边,成为孩子的模范对象。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即使你非常优秀,但是孩子未必会一定模仿你。孩子的模仿对象可能是别人。那么父母成为孩子模仿榜样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呢?首先父母要成为孩子心里上的重要他人,如果我们不是孩子选择的重要他人,孩子是不会找我们做模范的。不会把我们当作偶像的。即使我们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的眼睛看不到我们,孩子大脑存储的影响信息就会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当孩子眼睛整天看不到我们,录像不到我们的言行举止画面。父母又怎么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呢
孩子模仿的是父母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模仿是他们眼睛看到的,不完全是按照你说的做。所以你想让孩子学习模仿什么,你必须以身作则呈现给孩子。你想让孩子学习什么,你就以身作则做给孩子看。你给孩子讲,学习爸爸、妈妈好的一面,不要学习不好的一面。对不起,孩子在小的时候,孩子大脑没有办法有去区分和选择。当孩子在面对一些困难,一些问题的时候,他的潜意识会自动寻找父母遇到困难、遇到问题时候的处理的画面,作为自己处理同类问题的参考。
比如在家里,父母在人际关系、婚姻关系,或者自己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呈现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你是怎样处理的,如何面对的。只要孩子在身边,孩子的眼睛和大脑就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录制和存储起来了。当他遇到类似问题时候,孩子的大脑潜意识就开始翻找过往的录像片段,作为自己面对问题的时候,处理问题的参考模板。参考父母有不舒服情绪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参考父母有人际关系冲突的时候,或者陷入困境的时候是如何处理的。
父母想让孩子学习自己处理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以字为榜样,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我们优秀的一面。你希望孩子喜欢阅读,那么回到家,要自己先去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们没有办法教导孩子学自己好的,不学习坏的。我们也没有办法自己去玩手机斗地主,却希望孩子安心读书。我们做孩子的榜样,不需要刻意的去说,去要求孩子如何做。生活中我们只是需要做好示范,让孩子看到我们遇到困境时候,有冲突时候,有情绪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做到就可以了。比如父母婚姻出现问题、离婚后,孩子跟妈妈。妈妈如果遇到人生大问题,妈妈的态度,以及如何走出困境,怎么走出挫败,孩子看在眼里,就是最好的示范。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孩子一旦遇到大问题或者挫折,孩子就会知道如何处理。好的教育,是做给孩子看,让孩子可以模仿。模仿卓越的前提,是先找到卓越模范对象
那么当父母满足成为孩子模仿对象的所有条件之后,父母又需要重点做好哪几方面的示范呢。第一,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的榜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就有冲突。任何关系都有冲突的,爸妈在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能否做好榜样呢?当冲突时候,当有分歧的时候,父母如果愿意先听听对方的不同心声和需求,接纳对方的不同需求、不同观点、而不是吵架,控制对方,逼迫对方妥协,就变得很重要。记得有位家长,问一个老师,如何评估一个孩子的未来。那位老师回答说,如果抛弃家庭背景、学历等因素,将来前景最好的一定是最会处理关系的那个孩子。第二父母要做好处理负面情绪的榜样。孩子没有办法让自己没有不舒服的情绪,当孩子处理一些不舒服的情绪时。就会参考父母处理的方式。父母是怎么处理的? 处理的方式妥帖与否?孩子都会看着眼里。都会去模仿父母的处理方式。
我们有情绪时候,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并采取行动去化解、去舒放、去转换这些不舒服的情绪能量。而不是通过攻击他人或者自己,或者通过打砸、摔东西的方式释去放宣泄情绪。当父母有不舒服的情绪,是通过说,画画,运动,唱,等比较健康的方式释放的时候。同样孩子也都会看着眼里,记在心理。并去学习运用这些技巧。第三要做好面对困境、窘境的处理榜样。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没有不下雨的旅程。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困难,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对孩子以后人生遇到沟沟坎坎的时候,抗挫,抗压,逆境翻盘就会有很好榜样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当着孩子的面说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父母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儿童,你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劳动,怎样表达情绪,怎样处理困难问题,怎样处理人际交往冲突,怎样面对工作等等,这一切对儿童的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生活、怎样学习和工作,都有着表率的作用。
我们再回顾一下开头分享的小故事。看看曾子是怎样处理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信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是保住了,但是却给孩子做了一个不好的示范。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如果不注意小节。当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当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孟子为了让孩子眼睛和大脑能摄像到好的模仿对象,而不惜三次搬家。
总结一下,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成为孩子榜样,希望孩子学习到自身的优点,那么首先要能成为孩子心理上的重要人物,其次要以身作则,做自己所说,身心一致展现自己积极正向的一面给孩子。第三要让孩子看到见你。否则父母你再优秀,各方面再好,可是你没有出现在孩子身边,孩子的眼睛看不到你是如何处理困难问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候,没有办法从大脑存储系统调取参考资料去帮助自己处理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