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主题当中,刚开始搭建区里孩子们不知道要搭建什么内容,每次去搭建区,孩子们都在拿几块小的积木搭建一座小的城堡,或者是搭建之前的内容,比如问幼儿你要搭什么?有的孩子立刻就会回答,搭跨海大桥、搭楼房···有的孩子则会想一会然后告诉你答案,或者是闭口不言,没有想过自己要搭建什么。好朋友主题开始时孩子们没有形成深层次的对好朋友的概念,也不知道好朋友应该怎么搭建,也没有经历过与好朋友的一起的一些适合搭建的场景,唯一与好朋友相关的只有滑梯了。分析目前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在搭建的目的性方面:在研究表明,幼儿积木游戏行为的目的性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从最初的无意识摆弄逐步向实现自己意愿的计划性行为发展,遵循着“先搭后想——边想边搭——先想再搭”的次序发展。 所谓“先搭后想”,那是初期接触建构材料时幼儿对材料的探索,一旦无意搭建的结果诱发了幼儿的想象,他们便会对其形象命名,小班幼儿一般处于该阶段;“边想边搭”,是指幼儿开始有了想要搭建什么的意图,但限于搭建水平,在搭建过程中因总是搭不好而不断改变意图,直至最后搭成什么算什么。中班幼儿已经发展到了该阶段,这也就是中班的年龄特点。所谓“先想再搭”,则是指幼儿自始至终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有计划地搭建,即使受制于搭建技能,常常因搭得不满意而不断完善甚至不断重来,其意图基本不变,该状态大多为大班时期幼儿的水平。
我们班的孩子,正是出于一个边想边搭到先想再搭的一个过度的过程,我们总会在搭建之前询问幼儿搭什么,其实就是一个隐形的引导幼儿思考搭建计划的的过程。后来我就慢慢引导孩子们,先进行计划和分工,一起合。
根据幼儿不知道搭建什么内容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几次讨论,开始的时候,我们问好朋友主题当中,我们可以搭建什么?孩子们表示,搭好朋友,搭给好朋友的玩具、给好朋友的礼物,因为活动区当中,其他的区角当中,都是进行的这些内容,这是孩子们接触到的事物是他们知道,并熟悉的。幼儿的建构其实也是一种对自己经验的表征。幼儿通过建造“建构物”来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认识、体验和感受,表现着自己内心的期待和愿望。因此,在好朋友第二周之后的时候,我们引发了孩子们们一起三五成群结伴出去玩,孩子们纷纷表示着自己周末的时候想约自己的朋友去哪里玩,如揽秀城、游乐场、超市、照相馆、公园等。回来之后孩子们有了丰富的经验,在脑中形成表象,对于搭建的内容就有了话题可说。当我们再次问起搭建区当中可以搭建什么的时候。孩子们就说我要搭建和好朋友一起玩的游乐场、公园、要搭淘气堡、旋转木马、小公园、揽秀城、还有幼儿园的大水池、大滑梯·····我们丰富的好朋友外出游玩的场景就这样建起了。
第三周结束,好朋友之间约着一起去朋友家里做客,去家里聚会之后,孩子们又有了新的丰富的经验,并且将自己头脑中的表征进行再现,看孩子们将家庭聚会的情况都一一搭建出来,真是特别的开心。有了经验的丰富,以及搭建计划性的认识,我们就在搭建的合作性以及技能上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在搭建的技能上,孩子们对于平铺、垒高、架空等已经没有任何的问题了,在于掌握平衡和搭建的多样性(如不同形态的人、树木)方面,孩子们稍微有点欠缺。比如在搭建的时候会涉及到的力的平衡、重力等物理的知识,虽然孩子们不是很了解重力、摩擦力到底是什么,但是会在搭建的过程中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拼摆的时候孩子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掌握平衡,那么就会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搭建、讨论、试验那种方法可行,孩子们每提出自己不同的假设,我们就会让孩子们上来试一试行不行。
通过一次次的假设和试验,让孩子们在直观形象的操作中,体验和感悟力的带来的神奇的现象,掌握多种多样的搭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