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在乡村教书的第三个年头,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我好像比刚任教那会更不会教书了一样。因为,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班级中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所以,我经常反思自己,我该怎样教呢?怎样才能吸引住每一个学生呢?
因为任教的是语文学科,虽然是专业出身,但是有时候难免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毕竟五个手指都不一样长,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我怎样认为我已经把该讲的讲完啦!把该教的都已经教了,依旧还是有人不懂。我知道,自己毕竟是个年轻老师,只能在自己的错误中一步一步慢慢的成长。成长需要过程,但是,我们面对的人群却不是普通的人群。他们一帮需要用知识去哺育的人,需要我们用心去引导的人。如果因为我的原因造成了他们对学习的厌恶,那我岂不是成了一个罪人。误人子弟这样的事我真的不想有,但自己的能力又有限。所以一直在思考,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怎样把对学生的伤害降到最低呢?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上课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去图书馆看书时的场景。每一个学生都是欢呼雀跃的,他们有的甚至兴奋的跳起来啦!可见,他们对接触课外的文学还是很喜欢的吗?
而且,现在语文在重大考试中占的比重都比较大,其中课外阅读又占了很大的比重。虽然平时上课过程中,我一直强调让同学们要多多的阅读课外书籍。但,我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这里是乡下,大部分孩子也都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即使想买书也不知道买什么合适,更别说爷爷奶奶啦!镇上又不像县城,可以直接到书店里去看。
所以,我想出了一个可以让学生每天都能够看到课外书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想法一经提出,全班都在期盼这个图书馆的成立。书哪里来呢?幸亏平时自己总觉得读书少了点,就买了一些书在家里。我自己拿一部分,再让有课外书的学生拿一部分。就这样,班级图书馆成立啦!书不能放在教室,因为怕在无人看管的时候,损坏掉。所以,我的小房间也就成了保管流动图书的地方啦!
现在只要我把房门打开,就会有同学进来我房间,拿走自己喜爱的书籍。
刚开始,同学们都喜欢盯着那几本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拿到的同学脸上挂满了笑容,没拿到的呢?就使劲在抱怨他们拿到的书一点都不好看。对这个问题,我没有过多的去关注,心平气和的和他们说:“也许你认真看看,会发现手里的这本书也很有趣呢?”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毕竟基础不同。我也不去责备他们,读书是件有趣的事,你越逼着他们去看,他们反而不会听你的。
经过这两三个礼拜的观察,我发现平时说那本书不好看的人早就把那本书看完了,有时候还会为自己没拿到心爱的书而恼怒。平时,不喜欢看书的同学,也能静下来看那么几分钟。我想,这应该就是心理学中的“从众心理”吧!
我有时候在他们拿书过程中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他们会给我几个简单的理由,“精彩”、“没理由,就觉得有趣”等等简单的回答。可是如果你认真观察她们脸上的表情,你却能看到很多。当然,我不会硬拉着他们跟我讲她看了这本书的感受。如果不愿意讲,逼着他来,估计他读书的乐趣就会因此降低的。读书就是读书,不要给它附加太多的东西,那样会让读书变得不纯粹。如果,我一开始规定,大家看完一本书就要写一篇读后感啊!我想,应该大部分人就都不会再去碰书了吧!
书读得多啦!我相信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会慢慢愿意跟你讲,也会自己慢慢开始写的。我只需要静静的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
看着同学们每次放学时恋恋不舍的放下手中的那本书的时候,我知道我这一个方法应该是对啦!即使我教不好书,至少可以让知识在他们心里自由流淌,我以后的负罪感或许能因此而少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