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等劾奏苏轼,说他谤讪朝政,作诗讥讽宋神宗所推行的新法,并列举苏轼的诗二十余首,作为证据。
例如,苏轼有《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其一云: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此诗中“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两句,被认为是讥讽执政者。并说是:诗中以“化工”来比喻新政,以“闲花”来比喻小民;意思就是,执政者为出新意,不考虑民众的生活,使得小民得不到片刻的休息。
再如,苏轼有《山村五绝》,其三云: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此诗中“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两句,被认为是在讥讽朝廷严格执行禁止私人制盐的法令。
《山村五绝》,其四云: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此诗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两句,被认为是在讥讽青苗法。
所谓青苗法,是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之一,新法的初衷,是对旧有的常平仓法进行改革。常平制度,就是在丰年适当抬高价格籴[dí]米,防止谷贱伤农;在荒年适当降低价格粜[tiào]米,平抑物价,拯济百姓,即所谓“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因此青苗法又称常平新法。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九月,青苗法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其主要内容为: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各为本,如果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如还有剩余,也可贷给城市坊郭户。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青苗法本是为了抑制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但是,实际执行时,却出现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结果,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宋哲宗(赵煦)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罢止,后废行不常。
又如,苏轼有《戏子由》,诗云: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此诗中“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两句,被认为是在讥讽朝廷制定明法以考核郡吏政绩之事。
还如,苏轼有《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四云: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此诗中“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两句,被认为是在讥讽皇帝兴修水利之事。
被御史劾奏时,苏轼被调任为湖州知州才三个月。
随后,朝廷派遣吏卒,将苏轼从湖州逮押,并解往京师。
到达京师之后,苏轼被下入御史台牢狱之中。苏轼在狱中,前后被羁押了四个多月。
最后,朝廷判定苏轼有罪,并罚处徒刑(拘禁使服劳役)二年。后来,正好碰上朝廷大赦,苏轼被减轻责罚,授职黄州团练副使。
当时,受苏轼“诗案”牵连的,有王诜、王巩、苏辙、李清臣、张方平、司马光、范镇、陈襄、孙觉、李常、刘攽、刘挚等二十二人。
因御史台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因这一“诗案”由御史台发起,故称之为“乌台诗案”。
因“乌台诗案”而被牵连的人物之中,受处罚最重的三人,分别是驸马王诜;时任秘书省正字的王巩;苏轼之弟苏辙。
王诜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被贬到宾州(今属广西),去监督盐酒税;苏辙,受到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今属江西),任筠州酒监。
这里,不说王诜与苏辙,单说王巩。
王巩,生年不详,大约在宋仁宗(赵祯)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前后;去世时间也不确定,大约在宋徽宗(赵佶)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定国,自号清虚。宋初名相王旦之孙,北宋大臣、参知政事张方平之婿。宋神宗时,上书言事;曾被冯京举荐,但未被王安石所任用。历官大理评事、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司马光执政后,任职宗正寺丞,多次调换外任。宋哲宗(赵煦)末期,新党再次起用,被编管全州。宋徽宗时,被列名元祐党籍。生平练达世务,喜欢臧否人物、议论时政,屡遭贬逐。其诗文为苏轼兄弟所推重。勤于写作,著有《随手杂录》、《甲申杂记》、《闻见近录》、《王定国诗集》、《王定国文集》、《清虚杂著补阙》等。以其正直的品格和豪气真情,活跃在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为时人所敬重。既是诗人,又有画才
苏轼担任徐州知州时,王巩曾经约他一起游览过山水;二人一起喝酒吹笛,直到晚上,他们才踏着月色才回家,情谊非浅。
当日,御史舒亶劾奏苏轼时,曾有:
“(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赂,密与宴游。”
“乌台诗案”确定后,王巩被贬谪到岭表之地的宾州。
被贬之后,王巩并未因之而自暴自弃,他依旧和往常一样的生活。他与苏轼之间的情谊,也没有因为此次事件而淡漠,两人还时常进行书信交流。书信之中,两人都没有发泄任何郁闷之情,他们更多的是讨论养生方法、论说对诗词书画方面的见解。
话说,王巩的身边有一歌女侍儿。此女姓宇文氏,名叫柔奴。
柔奴,别名寓娘,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其家世居京师。
王巩被贬宾州,随带着柔奴一同前往。
后来,王巩从宾州回来,与老友苏轼一起欢会宴饮。
席上,有柔奴侍宴侑酒。
其间,柔奴劝苏轼饮酒时,苏轼问她道:
“广南乃偏远之地,那里的风俗人情和地理环境应该都不好吧?”
柔奴回答苏轼道: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柔奴的话,有情义、有深意、也有禅意。
柔奴一语,不要说是苏轼,便是俗庸如我,也会情思翩跹。
柔奴语罢,苏轼才思泉涌,遂用柔奴之语,填词一首: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儿寓娘》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就是因为柔奴的一句话,成就了苏轼的一首词,便有了传诵千古的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关于此句,其实,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已经道过此等语。
白居易《吾土》诗云:
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
水竹花前谋活计,琴诗酒里到家乡。
荣先生老何妨乐,楚接舆歌未必狂。
不用将金买庄宅,城东无主是春光。
诗中的“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与苏轼词中句几乎相同。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诗云: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诗中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与苏轼词中句异曲同工。
白居易《重题》诗云:
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
早年薄有烟霞志,岁晚深谙世俗情。
已许虎溪云里卧,不争龙尾道前行。
从兹耳界应清净,免见啾啾毁誉声。
长松树下小溪头,班鹿胎巾白布裘。
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
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
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
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
岂止形骸同土木,兼将寿夭任乾坤。
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荣何足论。
还有一条遗恨事,高家门馆未酬恩。
其中的“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与苏轼词中句意合。
白居易《种桃杏》诗云: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诗中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与苏轼词中句小异大同。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