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形而上学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书本上给我们讲的是“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这其实这是不厚道的。
“形而上学”这个词的英文是metaphysics。它的来历是这样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写过很多的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涉及了太多的学科。后人们就犯难了,该怎么为这么一大堆包罗万象的知识分类呢?
一个交安德罗尼柯的人想了一个好办法: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为了两大类。
前一类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后一类著作(也就是哲学作品)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的后面,起名叫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这个词的含义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
“形而上学”的中文译名也很棒,称得上是中文翻译史上最棒的译名之一。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第一句是说,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是“道”,指的是“道理”、“概念”这些抽象的东西。
第二句是说,我们能够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是“器”,指的是“器具”、“物质”这些有形的东西。
《易经》这句话,和安德罗尼柯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于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在看到metaphysics这个词后,联想到《易经》,翻译成了“形而上学”,简直是“信、雅、达”的最高境界。
回答以下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任务:
-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本体论”)
- 世界的本质是物理定律还是我们对物理定律的信念?(哪些知识是真实可信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做“认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