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是一篇略读课文。
按理说,这样的自读课,一课时就够了。
但是,我却爱不释手的跟孩子们聊了三节课。这,是不是浪费时间呢?
我觉得,不是。
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对我所带的九年级(11)班64个孩子做了一个小调查:
1.对《红楼梦》比较了解的人学生。(4人)
2.对《红楼梦》稍微了解的人学生(35人左右)
3.对《红楼梦》一点也不了解,仅仅知道书名和几个不怎么熟悉的人名的学生。(25人)
这个调查结果真的出乎意料,同时,也让我感觉挺可怕的。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一名中国的九年级学生,不了解我国的四大名著的巅峰之作,真的有点遗憾,也有点出乎意料。
我又调查了一下不了解《红楼梦》的原因,“看不懂”“没时间”“不感兴趣”成了他们不读《红楼梦》的有力借口。
那么,怎么带领他们走进《红楼梦》,爱上《红楼梦》呢?我想,就以教材中的这篇课文《香菱学诗》为契机,跟他们聊聊《红楼梦》。
所以,我突破常规课时的安排,用了三课时的时间,带着他们去亲近《红楼梦》,走进《红楼梦》,感受《红楼梦》的博大精深,感受《红楼梦》无与伦比的魅力。
实际上,我发现最主要的问题是“兴趣”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一切都不是问题。就像课文中的香菱,识字不多的香菱,为什么可以学诗成功?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香菱对学诗比较感兴趣,所以她才会“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她才会“茶饭无心,坐卧不定”;他才会“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她才会“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于是,我跟孩子们聊为什么“红楼梦既是女性的赞歌,也是女性的悲歌。”《红楼梦》描绘了许多才貌双全,精华灵秀的女子,但是,她们的命运却是那样的悲惨。跟她们聊熙凤的泼辣,聊尤三姐的刚烈,聊黛玉的才华,聊宝钗的端庄,聊迎春懦弱、聊湘云的大大咧咧……孩子们听得很感兴趣,觉得不读《红楼梦》的确有点遗憾。
我又跟孩子们聊《红楼梦》人名的谐音,暗含着人物的德性或者命运,如贾家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谐音为“原应叹息”,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甄士隐”的名字,暗示这个故事的“真事”被“隐”去了,隐去了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的“真事”,还有“甄英莲”谐音为“真应怜”,是说香菱的命运确实应该可怜。
接着,又跟孩子们聊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判词。例如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判词第一句“根并荷花一茎香”——暗点其名。香菱本名英莲,莲就是荷,菱与荷同生池中,所以说根在一起。书中香菱曾解自己的名字说:“不独菱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判词第二句“平生遭际实堪伤”暗示了香菱的悲剧命运,一生遭遇坎坷。判词第三句和第四句“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二句——这是说自从薛蟠娶夏金桂为妻之后,香菱就被迫害而死了。“两地生孤木”,两个“土”字加上一个“木”字,是金桂的“桂”字。“魂返故乡”,指死。第五回关于香菱的册上所画也是这个意思。
还跟孩子们聊了87版《红楼梦》的主题曲“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让他们听这支曲子,学生都沉浸在那种古典而又哀伤的氛围中,进入了一种美妙的境界!
孩子们说,一定要读《红楼梦》,才不枉费了“读书人”的称号,否则就对不住这样一部经典作品了!
三节课,聊《红楼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