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压力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清华的同学在大学四年干什么的小文章,其中一篇名叫《给自己找压力》对我印象很深。作者叙述道,清华的学生有的也不是特别喜欢学习,但清华的要求极为严格。四年之间只要有一科不及格就取消推研资格,三科不及格就退学了,所以他们要疯狂地学习。大二时,他们有一个夏季小学期共两周。第一周周一上午,他们在一间教室上了两个小时课,学了计算机的VHDL语言。下课老师要求他们在周五之前编出一个主频30M的CPU来。所有人都疯了,因为上午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后来他们知道,在其他大学的电子系这门课要学一个学期。但老师又说做不出来就不及格。于是,大家疯狂地跑到图书馆借书,回来废寝忘食地看,第一天看不懂,第二天稍有点明白,第三天白天编了几个简单的程序,晚上开始正式编程,编到凌晨3点,周四编了一天加一个通宵,周五早上8点通过了验收。在此之前,他们没想到他们可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就做那么多事,但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们完成了。
我们观念中清华的学生都很牛,但作者澄清清华学生中智商超群的人至多占学生总数的1/4。他们比我们多的东西只是对待巨大压力下自己未来的态度。他们可以为了巨大压力下小小的目标放弃任何诱惑,就算在大年三十,清华的自习室也会人满为患。
作者借用美国一位教授的话形容清华,我觉得恰如其分。“Students of Tsinghua, no Saturday,no Sunday, no holiday!”就是这种精神铸造了清华的神话。
国庆长假期间,我在学校附近的快餐店做了半天兼职,老板给我安排的工作是和一位看上去三四十岁大姐收餐盘、清理餐桌。其实,仔细瞧瞧,大姐这个年龄当我妈都不为过。工作闲暇之余,我和这位大姐聊了起来,逐渐层层无奈的薄纱蒙上心头。大姐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今年读大学三年级,二女儿高中还没毕业就辍学不上了,小儿子十六岁就离开校园跟着父亲做转卖二手车的生意。大姐带着喜悦的表情给我翻看手机上大女儿和对象的合影及小儿子露着阳光笑容的近身照。我下意识地问:“那您的二女儿现在在干嘛?”大姐边拿着手机边脸转向我说:“啥都没干,整天在家玩。”我不知是该为大姐庆幸其中两个儿女还有事可做而欣慰还是为她的二女儿整天无所事事却不知分担自己母亲生活的压力而叹气,只好连声“哦哦”来回应大姐。
也许有人说,这是父母对抚养子女的责任,父母与子女组成一个家庭,父母承担各种生活压力的责任理所当然。
不错,家庭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它的基本功能的实现,很大一部分就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这种责任的社会学上的意义在于,父母应当尽其所能为其子女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如,衣、食、住、行,以及教育,以保证其健康成长。正如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循环一样,子女的社会角色也会发生转变,父母也不可能永远只扮演抚养子女的角色。两种角色变化的早与晚以及子女能否承担起生活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的自觉和不自觉。
社会上类似大姐的人群随处可见,像二女儿一般的子女也不在少数,。我不能用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轻易去评判别人的是或非,只能说处在生活压力下的人们千姿百态。
正如陈嘉映在文章《何为良好生活》中所言:“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不过,我们仍应留意,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不要因习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
生活充满压力,面对压力,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