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参加了一场陈慧敏、秦阳、彭小六的新书分享签售会,收获满满,每个人的发言对我都很有启发,下面就聊聊我的一点心得:
陈慧敏:最小化可行产品->更新迭代到更好
秦阳:由“点”延伸到“面,通过结构化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域
彭小六:不停试错,找到方向,停止自嗨,直戳痛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每天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牛人,你就越清楚自己的不足以及你与他人的差距,这时你就越想快速学习,快速赶超他们。这时候就很容易进入一种“假充实”的状态,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打开公众号、微课、公开课等等去收藏、学习。每天还会抽出固定时间看书,看完一本接一本。每天都带着任务以“假充实”为目标在“自嗨”。
这样做真的有效果吗?这样的一天下来你真正记住了多少?
越是知道差距,了解不足,越不能急躁。这时应该先找到着手点,制定好计划,一步步积累和坚持。你肯定想说,这些都是假大空。但听完今天下午的分享我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补什么,千万不能被别人牵着走。
就拿读书为例,很多人拿到一本书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阅读,就怕漏掉书中任何一个亮点,彭小六就建议大家,你要从书奴变成书的国王,你想看的时候让书从书架上下来,你不需要的时候就让他回书架上待着。我们找到需要的内容就可以了,主动权在自己而不是书里。同样的,网上的课程从免费的到付费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我不可能什么都学,虽然每一门课程都称它所教授的技巧是工作生活中最重要、最有用的。我们要想学好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这就涉及到机会成本的问题,我选择了这个就不能再要那个。只有清楚自己缺什么才能有针对性的补什么,这样的效果最快、最好。
那学完之后呢?检验我学习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成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在《精进》这本书里,给出了产品的几个内涵,其中包括: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还是拿阅读来说,你读书之后的一个最小化产品就可以是一篇读书笔记或者书评。可能有人会说,这也能叫做产品吗?是不是太简单了。如果你真的动手做了,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简单。有时候会遇到:书中的内容我都理解,但是不知道怎么下手;好不容易开始了,结果写着写着就写不出来了等等这样的问题。当你知道输出时存在的问题,其实这对你阅读是有帮助的,因为这时候你不仅会关注内容,你可能还会关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布局、结构、逻辑、语言等等。所以现在我读书,基本上都会读两遍,也不会在意进度的问题,因为阅读多少不重要,你记住了多少才重要。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逐渐就会一点积累到更多,思考的内容也会更加全面、更有结构,这也是个不断构建自己知识域的过程。
完事开头难,在你打算成为一个追求进步、不断突破的人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这个过程肯定不好玩,很多时候需要逼自己一下,逼自己提出问题,逼自己回答问题,逼自己主动思考,逼自己完成输出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刻意练习。
在拼命向前奔跑一段时间后,还是要停下来回顾和反思,有时候反思得到的收获可能是你再次出发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