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贤者请教一位高僧,说:师傅,我的杯子里如何才能装入更多的水?高僧回答说:施主,你先将杯子中的水倒掉,不就可以装入更多的水了吗?贤者听后,恍然大悟.
曾经的一代,经营着三段式人生: 二十年求学,三十年工作,十五年养老,一切可以安排得很好,不会有过大的差错.但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时代变化的速度不要过快,二个就是我们的寿命不要过长.从计算机到智能产品,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100年前的人不敢想象的,正好,被我们这代人赶上了.用句俗话说"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机遇就是我们每个人可以享受极度的自由(当然,内心自由是前提),另一个就是我们如何面对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不断的迭代,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寻找新的动力,拓展自我认知的边界,每个人都懂,但是如何真正能够做到,可能就困难一些.
在接受新的东西之前,必须先对自己进行归零,也就是倒掉杯子里原来的半杯水,如果自己的杯子不空甚至是满的,那如何可以装得进新的东西呢?可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活在自己的存量的世界里,因为在自己熟悉的已知领域里,我们穿行起来更加方便自如,对领域中各种情况准备更加充分,对发生的现象更容易解释或解决.存量的世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存多了,可以获得别人的支持与尊敬,让自我获得一种认同感,安全感.套用一句广告词"世界变得如此夸张",存量真的可以一直用到2070年吗?我想,一定不够用,那割舍存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分步实施可能更加有效.
第一步, 整理自我时间,也就是自我时间管理.有人会说,这与放弃存量,增加新知识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连清理房间地板的时间都没有,如何肯定自己家里一尘不染.现在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那就需要将某一些碎片化的时间集中起来运用,比如上下班乘交通工具的时间,晚上十点以后的时间,还有就是周末.我是这样理解的,每一天给定一段时间是属于自己的,那怕三十分钟也行,必须保证时间的连续性,让自己可以静下来思考,过去十年,一年,一天发生的种种,遇到的种种,内心向往的种种.
第二步,时间有了,如何利用好,这也是一门学问,就像台面上满是食材,如何能制作出一份美食,这是需要计划的.根据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去给自己明确方向,至少是大方向,这个很重要,世界上有这么多行业,每个行业里有这么多岗位,不可能每个都熟悉,我觉得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可能管用,就用下面的 SWOT 工具, 我们了解自己的长处,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了解可能存在的机会,明晰自己的短处,等这些都明确后,可能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有明确的目标,那现在的存量就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放弃,接受新事物的成效也会事半功倍.
第三步,方向有了,就需要有一个倒水的计划与装水的计划.作计划我觉得是日本人的强项,对我们中国人造成沉痛伤害的那场战争,人家可不是突然心血来潮了,人家计划了长达五十年之久,我看到当时的资料显示,为了侵略我们的国家,他们收集了多少资料呢,光目录就有一千多万页,这是一个什么的数目,不敢想象.我们自己的计划呢?很多人问,如何制定自己的计划,首先,计划不是空想,而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可以按照计划进行实施.其次,计划可以分为远期,中期,近期,每组计划相互连接,每个阶段与整体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再次,就是与自我地环境相适应,相协调.
第四步,计划有了,开始实施,其实实施才是整个倒水.装水最难的.因为我们人类经过千万的进化,形成了一套比较思维模式,说白了就是经验模式,往往看看别人如何如何,但别人是别人,自己还是自己,别人的经验有参考性,不具备重复再现性.实施过程中要不断的纠错,原始的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不断的调整,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引用经济学的一句名言"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打个比方说,你买了一本书,看了10页,觉得不好看,是看完呢还是放弃,一般理解为反正花了钱,一定要继续读下去,但最合算的方式是放弃它,调整计划,再实施.还要再重复一句,经常对自己的计划踩踩刹车,因为高速行进的时候,人们总是会"眩晕",容易"发生事故".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时代,如果不能时常清零,不愿放弃存量,吐故纳新,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以前的时候,被时代淘汰了,还可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但将来,可能维持自己的基本需求都困难.从科技的角度来说,未来的应用只会更加复杂,从人文的角度来说,农耕文化逐步解体,转为自由个体,依存群体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经济需求来讲,个人收入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从个人寿命来讲,除极端条件外,只会越来越长,曾经的存款一定跑不过市场的熔解.
那怎么办呢?难道我们整天抱怨社会,放弃自我,这是弱者的行为.我们要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要努力提高自我的认知边界,满足多个领域的需求.我们要不断的放弃存量,增加新知识,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春天才会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