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补肾?中医的肾长在哪?——《组织学与胚胎学》记2
原创 坐驰 坐驰的读书笔记 昨天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那么请你动动手指,转发到朋友圈,既可以帮助我,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肾虚?补肾?中医的肾长在哪?——《组织学与胚胎学》记2
文丨坐驰
要说中医的肾,先要说中医对五脏的理解。中医中将五脏对应五行,将单纯的哲学概念映射到医学中形成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人体生理功能表现于外的征象,是一种思维模型而不只是一个实体器官。
现代更广义的脏象学说,称为五个系统,即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以前将西医名词翻译为中文的时候直接从中医文献中找对应的已有名词来翻译,使得西医常把中医的概念简单理解为狭义的器官功能。比如中医的脾(《黄帝内经》中对脾的描述是胰脏,后世又有描述成脾脏,中医原本没有“胰”这个词)可以广泛指代整个消化系统,脾为后天之本。而西医容易理解为单纯的脾脏,单纯的脾脏切掉也能活着,单纯的胰脏切掉也还是能活着,当然没有“后天之本”那么重要,而整个消化系统切掉就肯定活不了了。而现在中医逐渐传到国外,翻译成外文的时候不在翻译成对应的外文名词而是直接称为“脾系统”,“脾系统主运化,主统血”,这样就避免了误会。
中医的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那么中医的肾通过组织学研究与哪些器官有关呢?《组织学与胚胎学》如下说明:
内分泌与中医的“虚证”
“虛证”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从内分泌角度硏究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提岀阴虛阳虚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临床阳虚病人大多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减退,但血中的皮质醇浓度有时并不减少。
20世纪80年代发现,阳虛动物模型肝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明显降低。在对性腺轴与肾阳虛证的关系硏究中,通过药物验证,以及借鉴“神经-內分泌-免疫网络”系统、检测下丘脑CREmRNA表达等方法,揭示了唯有补肾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水平。因此,中医学中的肾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中医的肾除核心的肾脏和相关泌尿系统之外还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有关,但这只是“肾系统”中起重要功能的器官,因为以功能为边界,而任意生理功能都是各器官协调工作的结果,只有主次之分,没有完全无关者。同时有观点认为,大脑皮质、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前叶、免疫器官与中医脾有密切关系,这就不难看出以器官划分的重叠性。于是中医不同脏器的问题可能在疾病表现上又很相似,这也是中医晦涩难懂的地方。
中医哲学中提出,一生二,二为阴阳,阴阳互根,任意同级别的两个一皆可分阴阳,那么以脏器为划分方法和以功能为划分方法,一定有一个高、一个低,那么我更愿意相信以功能为划分方法的更高明,您觉得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