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杰 ;摄影:锦江区地志办、完璧、冯水木】
春熙路今为人流涌动的步行街,但时光倒流到民国13年(1924年)时,那里还是一片破败景象。
时任四川军务督理的杨森,想在诸多军阀争雄中独树一帜,便抛出新招:推行新政,修建马路。他下令拆除原走马街对面、占地10余亩的清代按察使(臬台)衙署和大量民房,新辟一条东接大科甲巷、西通新街后巷子、南连走马街、北达总府街,分为东南西北四段、呈十字交叉形的马路,并敦请双流县前清举人江子渔取名“春熙路”。
民国14年(1925年)夏,杨森在上川东发动“统一之战”的军阀角逐,哪还顾及修路事。1926年,改由川军第11师师长、成都市政督办(市长)罗泽洲(蒲江县中兴场人)督饬修路,直至竣工,在街心花园处竖立“春熙路创建纪念碑”并撰刻碑文,泐石以纪其“德政”。
春熙路,是往昔成都商业、交通和经济繁荣的标志和象征。它凭借得天独厚的黄金地段优势,逐渐形成为成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街上银行、钱庄、票号林立,有中国农民银行、四明银行、西南储蓄银行、得丰银行、元厚钱庄等,不仅是省、市的经济动脉,而且对西南各省金融业也有辐射影响作用。商号有经营金银珠宝、首饰的凤祥银楼;有“益晋恒”等多家大匹头业,专营京缎、苏货及丝绸、呢绒、布品;有专营蜀锦蜀绣、银器、编织、手工艺品及“廖广东”刀剪等地方特色产品的店铺;著名的餐馆有东段的“五芳斋”、西段的“耀华”等,以经营上海、南京、江浙风味食品、面点及西餐著称。除此,北段亨得利、及时、大光明的钟表、眼镜;北段漱泉、南段益智茶楼的顾曲品茗,都是闻名遐迩而使顾客频繁光顾的。当时春熙路街面虽不宽阔,但由于它居于南向东大街、盐市口,北通总府街、提督街等重要街道的枢纽位置,黄包车、汽车、马车与行人,熙来攘往川流不息。20世纪40年代,全市第一条公共汽车(以烧木炭、涡轮机为动力)线路,就是从中山铜像背后发车,开往东大街、芷泉街、大田坎、牛市口等东线站点的。
春熙路,是旧时成都社会文化状态和政事演变的历史见证。在这条路上,有驰名海内外的商务印书馆,以及中华书局、广益书局(即后来新华书店、古籍书店)、《新新新闻》报社;戏院有川剧“三益公”、京剧“春熙大舞台”;电影院除“大华”、“新明”外,如加上紧邻街道(总府街、湖广馆街)的“智育”和“蜀一”几占当时全市 7家影院的半数以上。北段还有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常在这里举行教会活动和书法、绘画展览,该会图书馆藏书有近万册。
同时,许多历史活剧都曾在这条街上轮番上演:抗日时期,不少进步社会团体在这条路上组织讲演、街头文艺演出,为抗日前线将士募捐;商店纷纷打出“抵制日货”的标语广告;在抗日战场壮烈牺牲的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上将遗体盛大出殡队伍,从这条街上走过;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时期,美国大兵驾着吉普车横冲直撞,在这里狂奔而去;商店橱窗和街头上充斥着美国玻璃丝袜、盒装餐食、罐头、军用品及法国香水、口红之类的“舶来品”;上海等地来蓉的商人在春熙路口扯破嗓子叫卖着他们的存货:“麻纱、麻纱,两千块!”每晚华灯初上,即有三五成群的“神女”在霓虹灯下拉客,在那里讨价还价;市民们则为能换到金银币等“硬通货”,而争先恐后地在银行、钱庄门口挤兑着急剧贬值的金圆券、银元券……
春熙路,这条半个多世纪以来都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老街,饱经了从浮华——衰落——振兴——绚丽的人间沧桑。
(下篇:《铜像光耀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