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之前,要有读前思考。当看到这句话时,我很触动,一直以来,我的惯性思维认知里只有读书过程中的感受,以及读后思考,从来没有想过读前还要思考,然而当我看完接下来的内容时,瞬间醍醐灌顶。
我喜欢看书,每当书中的一些话语触及到我的心灵时,我就会一边点头,一边说:“对,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得太好了。”
这时候我恨不得钻进书里面去,当面感谢作者写出这么有意义的文字。
别看我读书的时候热血沸腾,其实当读完一本书后,我很快就将书里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脑子里啥都没有了。
每当看到身边的朋友能说会道,还有演讲人员站在台上自信满满妙语连珠时,我非常崇拜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个哑巴,啥都不会说。
我很清楚,我之所以不会说,就是肚里没货,说不出什么大道理,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也打动不了别人。
为此,我想通过多读书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令人伤脑筋的是我读书就像猴子摘西瓜,摘一个扔一个,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却是徒劳无功。
今天看书时,我在思考到底要怎样有效阅读?
于是我就开始去搜索有关阅读方面的书籍,找到了一本樱花国作家大吾的著作《高效阅读:掌控知识的魔法》。
书中开篇就讲了很多人在看书时都会陷入三个误区:速读、多读、选书。
速读和多读就是只追求数量,却并没有真正吸收书中的知识。
选书是没有根据自己真正的需要去看书,而是听别人说某本书写得好,某书不好,因此就只读他人口中所谓的好书。
其实每本书籍都有它的价值,对你没用的,对别人可能有帮助,因此在选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不要让别人来替你做主。
不愧是读心大师,说的话就是这么在理,以后我也要改掉从众心理,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看哪本书,不能随波逐流。
接下来,作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在读一本书前有进行过思考吗?
我当时就来了一句:“我读书的目的和动机就是为了在书本中获取知识,希望它能帮我答疑解惑,我都还没开始读,我要思考啥?”
还没等我说完,作者仿佛早就洞察到了读者的心思,他在书中说道:“我知道大部分人都没有在读书前进行过思考,我以前也跟你们一样,通过多年的阅读,我总结出读前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于是,作者列举了三个关于读前思考的原因。
一、为什么读这本书?
我们之所以看书,肯定是有目的的,比如说想学习写作、演讲、创业等,即便是感到太无聊,想用看书来打发时间,这也是一种动机。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读这本书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看完书后什么都记不住的问题。
二、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
比如说想怎样提升自己的写作或演讲能力。
我想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吸收能力。
三、希望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比如说希望自己能够克服提笔不知道该写什么的困惑,变得下笔如有神。
我希望能够克服一读完书就忘的问题,从读过的每一本书中获取知识,积累前人的智慧,丰富头脑。
当我把这三条写下来后,自己为何要读这本书的目的一下就变得清晰起来,当自己在阅读书本时,就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如果目的不明确的话,看着眼前厚厚的一本书,只觉得每个字都很有意义,全部都想装进脑海里,于是便如饥似渴般将整本书通读一遍,就连标点符号都舍不得错过。
结果一本书看完后,好像懂了,却又什么都没记住,这就是没有明确目的去看书的原因,一本书那么厚,看一遍两遍是不可能记住全部内容的。
所以说,在读书前进行思考,理出自己为何要读这本书的原因,想要从此书中获得什么,当你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在看书的时候,你就会有主次之分。
每本书都有标题,目录,章节,标题就是这本几万甚至几十万字书本的主题,看到标题大概就能知道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是工具书,还是小说,是不是自己想看的,基本上心里就有数了。
确定是自己想要看的书后,里面的目录里有介绍,每一章节都有标题,这也是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觉得不太重要的,可以不看或是大致看一遍,如果是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就可以着重去学习。
明确自己的问题点后,如果书读到中途不想再看了,就问问自己那三个问题都有了答案没有,如果还没有获得想要的答案时,自然就会继续读下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它告诉我们凡事都得有个事前准备,只有把准备工作做好了,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就会顺畅,甚至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大吾作家的无私分享宝贵经验,他让我要少走很多弯路,我也会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复盘,与大家一起分享,也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在这里我们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