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影/文
林语堂先生为自己的《苏东坡传》所做的自序中的一句话。“我若说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确实如此,如果要评选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恐怕还不是欧阳修,而是一个叫东坡居士的后辈;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全能的才子,恐怕还轮不上王维,而是那个眉山的苏子瞻;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文人,恐怕也不是李白,而是那个苦中能够作乐且风趣幽默的苏轼了;如果要评选历史上最会吃的美食家,恐怕还轮不上袁枚,而是那个惯用朋友名字给菜起名反而让自己名字冠名的苏东坡。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就在美食方面着重描绘了一个别样的苏东坡。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的作者吉国瑞,编剧、撰稿人,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祖脉天水》《揭秘西夏陵》等十余部央视纪录片撰稿,哔哩哔哩弹幕网(B站)高人气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总编剧、总撰稿,浙江卫视综艺节目《青春环游记》编剧。
书中记述了大量苏东坡的故事。有个故事很有意思:苏轼在凤翔当官的时候,听说河阳猪特别好吃,就派人去买猪回来杀了吃。
可是,派去的人不利索,半路猪都跑了。那家伙只能买当地的猪滥竽充数。
后来,苏轼请客,说是用的河阳猪。客人赞不绝口,说河阳猪品质就是好,别的地产不出这么好吃的猪肉。
后来,这事败露,当时盲目跟风夸口的人很惭愧。
人们到底看中的是品质,还是品牌,值得深思,当然这对苏东坡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
苏东坡他不仅会吃,还会做。大名鼎鼎的东坡肉,正是出自他之手。烧野鸡,他在手。烹鲫鱼,他在行。此外,他还开发了烤羊蝎子。在他给弟弟的信中,他就将吃烤羊蝎子,比做吃鲜虾蟹一般。
书中说,苏轼生前,喜欢用朋友用姓名给食物命名。然而他身后不到百年,各种被冠以”东坡“之名的菜肴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比如说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饼等等。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他的朋友会不会幸灾乐祸地说:说别人的话,都反还在自己身上了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东坡羹,那时,苏东坡在黄州,家中人口多,自己那个虚职薪水微薄。不得已自己从事农业生产养家时,接触到百姓常吃的一些非常普通的菜,甚至是野菜,做成的汤羹。常用食材:小红萝卜,小白茶,荠菜,萝卜,做成汤。少油低碳,减肥佳品。经典美食,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法。
在看东坡羹时,我心里对苏轼和朋友吃菊花嫩叶的做法深感兴趣。
对菊花嫩叶,有三种吃法,作用都是清心明目。
1.做汤:洗净,略炒一下,放姜和盐煮成羹汤。放枸杞,效果更好。
2.做汤:洗净,做鸡蛋菊花嫩叶汤。
3.金饭:把菊花用甘草汤和盐焯一下,放即将熟的米饭煮熟。要求紫茎黄色花,才漂亮。
据说,苏轼的老熟人司马光对菊花汤的要求很特别,不加其他调料,以免盖过菊花嫩芽的鲜味。不知加不加鸡蛋,难道就光是菊花嫩叶,加盐吗?不知那个香气堪比幽兰,让人神清气爽,是不是菊花嫩芽加水加盐煮熟就这样呢?
不管真实口味如何,但在这个历史记述中,我看到的是苏东坡随遇而安打不死的小强精神。
对于和自己政见不同的老熟人司马光,苏轼也表现出大度格局。政见不同,不意味着生活中的没有可取之处,优点还是要学习的嘛!尤其是能救命的饮食方法,就地取材,既勤俭又体现风格,该学就学。
书中还提到《苏沈良方》一书,即苏轼和沈括沈存中所做的医家方剂和理论的合辑。
此书流传不广,清朝修《四库全书》时只在《永乐大典》中找到全本。
书中说,一小孩儿误吞铁钉,拍不出体外,身体日渐消瘦。小孩儿的爷爷校对《苏沈良方》一书,看到里面记载一办法:把炭皮研成粉末,调成三碗粥,让孩子喝下。果然碳粉裹着铁钉排出体外。
可见,吃美食也能吃出名堂。
再者,可见古代的人有能力,不仅仅表现在一方面,是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才能。现在提专家,或许古代苏东坡就是知名杂家了。
看完全书,掩卷思考,如果在政治上一帆风顺,说不定苏轼关于美食的诗文数量就不一定这么多,终其一生,都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老饕”,更不会因为吃饭这事而改变对世界的态度。
经历了种种挫折、伤痛、沉沦和欢欣,苏轼才产生了对于食物的热爱,成了那个遍身烟火气的美食家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