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二、結名【如是審諦安住其念,名為念住。】 這是第二科「結名」。前面把這個辨別這個念住的相貌說完了,念住的相貌是這樣。現在「結名」。 「如是審諦安住其念」像這樣子認真地、真實地「安住其念」。你把這個念住在這裡,來反省自己是不是成就了聞思修這三種智慧了。那麼這就叫做「念住」。這個《披尋記》:《披尋記》九五九頁:《受持正法等者:如次別配聞思修慧。言修習作證者,謂由修習觸證彼彼身相解脫故。》 「受持正法等者:如次別配聞思修慧。言修習作證者,謂由修習觸證彼彼身相解脫故」。就是成就了那個智慧,那個智慧與那個真實相接觸了,那就是證悟了。要是沒有成就智慧,用虛妄分別心去分別,那就是沒有「觸證」。亥二、第二義(分三科) 天一、標【又為守護念。為於境無染,為安住所緣,名為念住。】 前面是第一義,這是第一種解釋它的道理。現在這第二科有第二義。又有個不同的道理的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標」。是「又為守護念」又有不同的意思,這個「念」、「念住」又有不同的意思。就是你能夠「為守護念」就是能守護你的正念。「為於境無染」是於境界沒有污染。「為安住在所緣」境而不動亂,不惛沈也不散亂,安住於清淨的所緣境上,這叫做「念住」。念住是這三句話:「守護念、於境無染、安住所緣」。這三句話是標。 下面第二科是解釋。第一科是解釋這個「為守護念」。天二、釋(分三科) 地一、為守護念【為守護念者:謂如說言先守護念,若常委念。】 這就叫做「守護念」。看這《披尋記》。《披尋記》九五九頁:《謂如說言先守護念等者:根律儀中說有防守正念,常委正念。(陵本二十三卷一頁)此應準知。》 「謂如說言先守護念等者:是根律儀中」就是前邊修聖道、修禪定的資糧那一段,說有「防守正念,常委正念」。這是在(陵本二十三卷一頁)那上說到這件事。這個「守護正念,防守正念」那裡邊說得倒是很清楚。我們已經學過了,現在簡單說一下。就是「密護根門」那一段文,那一段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一位佛教徒他肯努力去聞思修,對於佛法能夠聞、能夠思、能夠修,從聞思修的這個次第裡邊,這個方法裡邊成就了正念,從聞思修裡邊得到了正念。得到了正念以後,要守護這個正念。怎麼守護法呢?還是聞思修。繼續地聞思修,來保護這個正念使令它不失掉,這就是叫做「為守護念」。成就了正念以後,要保護它不失掉。這是一種。 這一個「防守正念」,還有一個「常委正念」。「常委正念呢?」這個「常」,就是不間斷地叫做常。這個「委」,是殷重的意思,就是周遍、很深刻、很周遍的,就是普遍地在身口意上不能夠有一個隙,不能夠有一個漏洞的,普遍地加以守護。而這件事也還就是修止觀,常常地修止、常常地修觀。這樣就成就了一種任持的力量,就是能夠保持這個正念不失掉。原來由聞思修已經成就了正念,你要繼續地常委正念的時候,力量就增長了,使令你的正念很堅定地任持它不失掉。就是這樣意思,叫做「常委正念」。那麼這樣子就叫做「為守護念」,也是「先守護念,若常委念」是這樣意思。地二、為於境無染【為於境無染者:謂如說言念守護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廣說乃至守護意根修意根律儀。】 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五九頁:《謂如說言念守護心等者:根律儀中說有念防護意,乃至守護意根,修根律儀。(陵本三十三卷二頁)此應準知。》 這上面的意思是說:就是聞思修。這個修在禪定的時候修止觀,使令正念不失掉,而且還是有力量保持正念。這個「於境無染」,這句話就是不在禪定裡,不在禪定裡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這個眼根接觸到色的時候,接觸到可愛的色,你可能要生染著心;接觸到不可愛的色,可能要升憎惡的心了。那麼這個時候,你這個正念能夠提起來,使令自己的心不生染污心、不生貪著心、不生憎惡心,那麼就叫作「於境無染」。乃至耳鼻舌身意,這個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於境界與境界接觸的時候,與境界接觸的時候先是眼識生起,眼緣色生眼識,緊接著一剎那間第六意識就現起了。第六意識有可能生愛著心,有可能會生瞋心,要把這個心叫它排遣保持正念,滅除去這些貪瞋痴愛。那麼耳鼻舌身也都是這樣子。但是意根就是不面對前五塵,第六識它與法塵,在法塵上可能是將要生起愛著心,將要生起瞋恨心,生這些染污心。這個正念馬上得要提起來要排除去這些,令這一切煩惱不生起,這就叫做「念守護心」,「於境無染」是這樣意思。 「行平等位」行平等位呢?這個就是有兩種,一個善捨、一個無記捨。由於你正念提起了,就排除去一切的染污心。這時候心也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也沒有愚痴心,一切煩惱不現前的時候,這叫做平等捨。 還有個無記捨呢?就是不苦不樂,不苦不樂。也不是苦也不是樂,在苦的時候會生瞋心,樂的時候生貪心,不苦不樂你不生貪心也不生瞋心,這叫做「無記捨」。這叫做「平等位」,就是成就了正念,但是你不入定的時候,你在一切境界,這一念接觸一切境界的時候,正念有力量,消除一切染污心令心清淨,那麼就叫做「行平等位」。 「不取其相不取隨好」。「不取其相」是指眼識說的,「不取隨好」是意識。這是眼識與外邊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你的這個眼識不要取著這個相,在一剎那間意識現起了,那麼就是隨好。意識能夠分別這個相,這也好、這也好、這也好、這樣不好、這樣不好、這樣不好…那麼就是生貪心、生瞋心。這個眼識於相不取著,意識於相的隨好各式各樣的好也不取著,這樣子這個貪愛的心就不現起了,也就是於境無染的意思。與前五識同時的意識「不取相,不取隨好」,這個第六意識不與前五識同時活動的時候,也是「不取相,不取隨好」這樣子叫「於境無染」是這樣意思。 「廣說乃至守護意根修意根律儀」。那一段文是說「守護意根」就是這位修行人,不管是入定也好、出定也好,總是正念有力量,不去生起一切煩惱,那麼就叫做根律儀。就是守護意根,也就是守護六根,守護六根主要就是守護意根。如果這個煩惱很重一時地失掉了正念,煩惱心生起來了那怎麼辦?「修意根律儀」,就是我們學習過了的「力勵運轉作意」。就是挫折,就是強迫自己把這些貪煩惱的心把它棄捨了,棄捨這一切的煩惱乃至到煩惱的種子,那叫做「修意根律儀」。那麼這個是「防護念,為守護念,為於境無染」。這兩句說完了,這第三句。地三、為安住所緣【為安住所緣者:謂如說言於四所緣安住其念。謂於遍滿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 「為安住所緣者:謂如說言於四所緣安住其念」,這是前面說過的於四種所緣境「安住其念」。你把你這個清淨的正念安住在四種所緣境上面,這是那四種呢? 「謂於遍滿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前面我們學過的這四種所緣。天三、結【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 「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安住那四種所緣也有這三種相貌,就是「為守護念、為於境無染、為安住所緣」也是這樣子。「善住所緣」這是第三科,這結束。「由此三相善住其念」能夠安住你的正念,這就叫做「念住」,念住是這麼講。這是前面說「身念住」、身念住這四個問題。「云何為身?云何於身住循身觀?云何為念?云何念住?」這身念住分這四個問題都解釋完了。(2018.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