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入职,一学年的工作也渐渐的接近尾声,有时候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很多感想和困惑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有时候会看到一些文章,比如一些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述,再比较一下现在的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感觉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长期性,农村教育更加的艰难,基层农村教师的教育历程更加艰辛。
1.义务教育阶段不留级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是1999年上的小学一年级,那个时候还有留级生,很多基础比较差或者学习成绩倒数或者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都会主动留级或者被留级,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夯实一下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后进生知耻而后勇,摆脱了后进生的帽子,慢慢的赶上其他学生,成绩变成中上等,人也会变得自信起来。但是自从统一学籍后,农村学校变一刀切,不再让留级,很多小学生可能接受比较慢,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在了别人后面,在学校成绩不如其他小朋友,回到家父母大都出去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有时候想辅导也是力不从心,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让玩心本来就很大的小朋友更加不把学习当回事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一路下滑,也对学习,对知识不感兴趣。等到年龄大了,对学习在乎了,却又因为基础太差无从下手,因为学习被老师责怪,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有时候还会表现出毫不在乎的样子,很容易就被班主任认为是“傻子”或者“智商低下”。
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小时候因为学习不好有留级的机会或者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可以假期去补补课,晚上有人监督着做家庭作业,他们会对学习像现在这样一点都不在乎吗?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统一学籍管理不留级也让无数的学生因为基础不好丧失学习兴趣后一蹶不振,这个不良影响我想是不应该忽视的。
2.家庭教育的缺失
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学生家长都在外地或者县城打工,有的甚至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远离家乡,而爷爷奶奶那个年龄,很多人文化水平都不高,对孩子的学习也是爱莫能助,有的甚至觉得只要孩子吃好喝好,其他的都无所谓。周六周日,学生不是在家写作业,也没有帮助家人做家务,很多都是在家玩手机打游戏,与社会上那些辍学的聊天,也有部分年级高的学生出门和一些不上学的学生一起喝酒打架斗殴,在网吧打游戏玩通宵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这两天微信上流传的一篇文章《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虽然题目中的说法太过于武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学生他们的成绩下滑甚至心灵的腐蚀与手机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一开始,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觉得买个手机之后可以与孩子联系更加方便,或者可以通过手机来弥补一下孩子这些年缺少的父爱或者母爱,但是孩子一旦拥有了手机,就一定会想时时玩弄,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课下时间,他们不是总结自己学过的知识,而是完全陶醉于这个虚幻的世界,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同时,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特别少,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家长会去主动给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打电话去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若非必须情况,家长根本不会去学校和老师去探讨一下他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出现的学习成绩差或者情绪状态不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所以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3.学校一线教师责任感不强
大多数老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献身教育,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一些教师中存在道德观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等问题,他们不安心教学工作,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耐不住寂寞,抵制不住各种名利的诱惑,表现为工作自由散漫,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习时有发生。教师队伍中也有“隐形流动”,指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大多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人在曹营心在汉”、一心只搞自己的副业,也有的人上班期间打牌看电视剧。同时教师队伍中也存在教师地域结构失衡: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县城教师趋于饱和或者过满,乡镇学校教师明显不足;从素质要求上看,县城教师和乡镇教师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县城学校希望有高学历、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从教师的流向上来看,从乡镇流向县城的多,回流的极少。还有一点就是网络的能量,家校之间矛盾逐渐升级,学生与老师之间有矛盾,有冲突,网络那些人纷纷跳出来指责老师,我不否认老师中的确有一些败类或者做事欠考虑的,但是大部分老师还是真心为学生着想,真心想让学生去好好学习认真做人的。但是网络的力量太强大了,我们逐渐的不敢再去过多的约束学生,有的时候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动摇他不学习的决心时,只能顺其自然,心中一声长叹。
4.当今社会这个大环境
今年2月份的时候,青岛市政府发布地方性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其中提到“中小学校对影响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据了解,这是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规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
青岛此次将惩戒归还教师,在网络上再次引发了“戒尺”应不应该归还老师的热议。总所周知,在我国那些幸运的独生子女所受的宠爱简直让我们这些“生不逢时”的成年人“眼红“,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到了空前绝后的地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于”严谨体罚“的明文规定,甚至,中学政治教材里都有介绍,生怕学生在学校里只顾”糊里糊涂"的学习知识,而忘记了自己随时有“民告官”的伟大光荣权利。这种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直接扼杀掉了中国教师的最后一点尊严,造成很多老师对于学生想管却又不敢管的局面。体罚学生当然不好,看懂媒体曝光某地体罚学生的过激行为,谁都会不开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嘛!但是“严禁”未必都对。有的时候真心想说一句:今天你不允许老师惩罚学生,明天你的民族将会被惩罚!
媒体一味强调学生权利,而淡化学生纪律观念年,忽视教师教育权利和保障,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学生有尊严,老师就没尊严?更为严重的是,片面强调学生权利,很容易暗示某些调皮学生“用我的个性挑战你的耐性”,故意跟老师对着干,出臭风头,以此自夸。如果有人认为我危言耸听,那么请您“微服私访”,到一个农村学校当一学期班主任。到时我想也许您的观点会有变化的。
文章有不恰当的地方希望读者可以指正,鄙人一定虚心接受。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