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海文颖的《21天父母接纳力》讲座,同时也在把语音整理成文字。整理的过程中还是发现:即时我很认真地听,在转语音成文字的时候,还是会发现有很多都没有听到。即使听完一整句话,要立刻转成文字,也要反复听好几遍。1个小时的语音,我需要5-6个小时才能转成文字。平时听着很轻松的语音讲座,一旦落到文字上,为什么会这么费劲?不禁想起了李笑来说的“只字不差地阅读和只字不差地听”的能力。不过费劲归费劲,收获还是有的。
我发现在整理的过程中,虽然讲座的那些观念不是由我自己领悟推导出来的,可是整理完之后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在执行者这些观念。这些字在这段时间里,好像印进了我的心里和骨头里。
海老师讲的是在和人接触中,要注意看到对方的真实想法,要真的听到对方的真实感受。平日我们说话,在说到别人的时候,经常也会说:“我觉得……”或者这样的话也省略,直接把自己的判断说出来。举个例子吧。经常看到孩子放学后坐在桌子面前写作业,半个小时后去看,没写几个字。通常我们家长就要说了吧:“你怎么注意力不集中啊,写作业磨磨蹭蹭的!快点写!” 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磨磨蹭蹭是我们给他的评判。看到他的现状,脑补了整个过程,然后得出了我们自以为的结论,再根据这个结论去批评孩子。整个过程中都是我们看到,我们觉得,我们判断。我们有低下身问问孩子:你怎么半个小时才写了这么几个字呀?你是怎么了? 当我们这么问的时候,事实状况可能和我们的判断相去甚远。也许孩子会说:“我现在很困很累,真的不想写作业”,或者“这个题好难,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或者“写字写的我手很酸,越写越难受”……当你听到这些理由后,还会再脱口而出说:“你怎么注意力不集中啊!这么磨磨蹭蹭!”吗?你也会心柔软下来,这样的话就怎么也说不出口了吧?
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吗?当你做什么事情无从下手的时候,进度超慢的时候,有人跳出来说:“你怎么这么磨磨蹭蹭”和有人问你“为什么你做的这么慢呀?你到底怎么了?”的时候,你的感受分别会是什么?哪种情况会让你更加努力去做事呢?本质上来说我们和他们都是一样的吧。不论孩子还是成人,在我们伸出指头指责前,我们是否愿意先看到他们的真实感受,听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再来评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