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战争剧情片《天空之眼》,影片讲述了英国军方在一次针对自杀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中,英国军方、英国政府和部门的代表以及美国政府就是否应该对可能导致一个肯尼亚小女孩死亡的行动按下导弹发射按钮而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果按下导弹发射按钮,那么可爱的、无辜的肯尼亚小女孩将极有可能因此而殒命,她的父母也会因此而承受莫大的伤害;但是如果不按下发射按钮,就会放走正在准备自杀式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及其头目,而可能导致更多群众的伤亡。
于是,影片把这个“按”与“不按”的选择之间所展开的来回拉锯演绎得十分精彩:为行动正名而不惜冒造假风险去达到目的的鲍威尔上校;来回推卸责任,把问题推给别人的政府官员;坚持宁愿冒着恐怖袭击放走恐怖分子也不按动导弹按钮的女官员;面对可爱的小女孩而一度违抗上级命令中止导弹发射的无人机飞行员史蒂夫;还有在极度危险境地中还想方设法救出肯尼亚小女孩的阿布迪......
诚然,导演在观众面前通过对故事的讲述把那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拷问、对官僚的讥讽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以上所有问题的归集点都在“选择”,导演有意无意地把一个本来是道德两难问题引申到了生活中面对“选择”的态度这一个维度上来:无论如何选择,都有利有弊、都无法尽善尽美,都有可能承担一定的风险。
然而,芸芸众生在面对生活的决择时,对于未来往往是茫然的,他不能像鲍威尔上校一样用先进设备去计算每一种选择的“伤害率”,因而通常是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之下、在焦急与犹豫的矛盾之中作出了一个选择,此中的对与错,也许谁也回答不好,也许是最终无解的命题,也许,我们可以用本森将军的话来作一个注脚:军人不是没考虑过战争的代价,而是考虑之后做出了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