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2岁半的时候,牙牙学语,虽然说话口齿不太清楚,但是那段时间他很喜欢说“不”,“不要”、“不吃”、“不饿”、“不叫”、“不喊人”、“不是好孩子”……妈妈常常电话跟我说,贝贝现在总是喜欢和我反着来,叫他怎样,他就偏不那样。
用心理学上的专业名词来说,这叫成长的“第一反抗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表现出独立的意愿,所以会通过说“不”来表达这种意愿,他们只是很单纯的在用“不”去试探或者认知这个世界,也许他们眼中的“不”和我们大人眼中的“不”都是不一样的含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认为那是一种真实,关于生命初期最本真的一种表达,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清晰简单。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买房or不买房,哪个更幸福?”蔡康永当时选了反方,他说“我对于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我可不可以常常保持对很多我不喜欢的事情说不要。说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是因为你不用强迫自己掉入一个泥沼中无法脱身。”
撇开辩题本身不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哪种更好),但是我赞同这里面的一个观点——说“不”是一种能力,能毫不犹豫的说“不”也是一种幸福。
也许我骨子里是一个有些叛逆的人,生活中经常有人会在QQ或者微信上问我“亲,在吗?”每次都非常想回一个“不在”,我喜欢单刀直入的聊天,不喜欢这种明明要麻烦别人,还要绕着弯的问一句“在吗?”以示礼貌。
记得小学的时候,刚开始学语文,老师教我们反义词是什么。我理解的反义词就是“不XX”,但老师说“好”的反义词是“坏”,“美”的反义词是“丑”,“高兴”的反义词是“悲伤”。那时候我就是转不过弯来,总会在考试的试卷上写“不好”、“不美”、“不高兴”……等等,老师批评我不长记性,说我笨,怎么这么简单的正反义词,就是没有办法理解呢?其实我记得,也知道,但就是想那么写,而且连续错很多次。
后来,为了做老师眼中的乖学生,我也慢慢的开始放弃掉这个坚持,因为主流是分数,是名次,和大人眼中的好学生。
想一想,觉得有些悲凉,那么小的时候,我就被剥夺了说“不”的权利。侄子每次说“不XX”的时候,我都会很宽容的看着他,示意他这样也是可以的,然后你就会发现他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和你反着来,说“不”只是他表达的一种方式,当然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自由。
这种叛逆,在我长大后也依然在体内滋长。上班后,总是会看到一些虚伪的人,明明别人穿的衣服不好看,长得也不美,但是你就是会听旁边的人说“哇,你今天好美呀,这件衣服真好看。”
每当这时,我内心的OS就是,这衣服这么丑,哪里好看了,一点都不美。我特别怕别人问我,你觉得我这件衣服好不好看啊,作为一个肤浅的人,我眼中的好看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好看,有一些时候我会直肠子的说“不好看”,然后你就会发现对方不高兴了。
后来便选择不说话,因为真的说不出那些很违心的话,现在也依旧是这样。所以下次请不要问我对你很喜欢的事物的评价,如果我不说话,那气氛就有点尴尬了。而我,不想遭遇这种尴尬的境地。
以前在上海上班的时候也是如此,有同事一起聊天说很多我并没有共鸣的话,最后还看我一眼寻求认同时,我都会很冷漠的说一个字“哦”,以至于那时候“哦”已经成了我的专用名词,他们每次不想说话的时候都会学我“哦”,然后集体爆笑。
回到一开始说的观点,说“不”其实是一种真实的表达。
想一想在工作中,在外人面前,我们几乎很少说不,总是努力的执行别人给的任务和命令。当我们说“不”的时候,多半是我们内心经过一番挣扎(在尊严和金钱之间要如何选择)下了很大的决心,忍受了无法忍受的委屈和不爽,决定辞职不干的那一刻。所以电视里面才会有那种“XXX拿着离职信,甩在一脸懵逼的老板脸上”,观众都会拍手称快的剧情。
而我们会在什么时候才敢真实的说“不”呢?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亲近的人,对父母,对伴侣,对爱自己的人。在他们面前,我们认为自己是安全的,真实的,可以发泄的,于是这种说“不”的权利,在很多时候都变成了一种伤害我们亲近的、在乎的人的一种冷暴力。
前天,公司弄来一个零食货架,吃上面摆放的零食需要扫描包装二维码微信支付。当时我就和同事说,“那要是我就是很不自觉很任性,我不扫码不付钱,吃完包装丢进垃圾桶又没有人知道,那会怎么样呢?”
同事说“了不起咯,那能拿你么办咧?你不自觉别人有什么办法咧。”
然后我大笑。
当然这是一个玩笑,我想说的是,有很多时候,如果你非要说“不,我就要这样!”,好像别人也真拿你没办法,不是吗?
当我倔强的时候,似乎就做过很多这样赖皮的事情,但我依旧是个好孩子。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