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学校有安排六校联谊活动,第一天数学,今日是语文。数学也很认真听,为即将开课做准备。
语文共5节课,课时为40分钟。听了前三节,后两节因事没听,但后来听老师点评,略知所讲内容。本次听课最大感触为教学目标的设立。
纵观5节课的教案,总结教学目标如下:
底段:
1、认识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写字规范。
高段:
1、识新词。
2、了解写法。
3、迁移写法。
看教案中的教学设计,大多如此。在听课中老师们所授内容皆不处于此,这并无错,在目前阶段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此。边听边思考,这样的教学目标总感觉少了些什么,难道语文课就这么学吗?为了几个生字、生词,这样安排是否脱离了语文课的最核心目标?带着思考,后来下午第三节点评课时,点评老师说出了答案:语文课的目标应该是育人的,语文老师应该是有情怀的。
是呀,如果连语文老师都失去了情怀,那教出来的学生又如何有情怀,家国天下如何爱?
听《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课,老师注重的是围绕着课文,学习生字词,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语句,了解写法,然后再迁移写法。可是,这节课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要告诉学生,我们不能做这样的吝啬鬼。然后再告诉他们正确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散则民聚”,《大学》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几千年来的经典名言,也是我们建立正确的财富观重要的知道原则。如果没有这样大格局,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必然就只会考试,就只会斤斤计较,因为格局不够大。
再者,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谈谈: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转变: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以学生的为中心。教师不能总是满堂灌,教案设计得很好,环环相扣,老师在课堂上很忙碌,走上走下,说得激情澎湃,可是下面的学生却面无表情,这样的学习并非高效。
2:由重模式转变为重个性,提倡个性教学。因材施教,是教学过程转变的重要实施,对于优等生,教师不用讲太多他自己都会了。可是对于后进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对一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
二:教师自身的转变
1:由课堂主宰者变为与学生平等融洽相处的角色。教师的平等角色有利于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引导者,更能成为学生的交流对象,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由学生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给予学生动力,取代了指导者给予的压力。
3:由学习过程中的提问者变为引导学生的提问者。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所以教师应从传统的提问者转变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人,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又是对教师知识的挑战,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可以促进学生教师共同进步。
4:由信息源的角色转变为信息平台。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促进双方共同学习。
谈了两个问题,在语文教学方面,自己有点体会:
1、要把育人的目标变为语文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2、要实现语文课的育人目标,教师必须要实现角色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方向,角色的转变是具体的方法。两者结合,方能找回语文课的初衷。
此乃本人愚见,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