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005)
黄岐之
中医的治法
——“劳伤解”感悟
一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清浊之间是中气,阴阳升降之枢轴。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其半升,未成火,而为木。木气温,升而积温成热,升而化火。浊气右转,其半降,未成水,而为金。金气凉,降而积凉成寒,降而化水。
阳左升阴右降,木生火长,金敛水藏,一气周流,循环不停。
天人合一。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
脾为己土而主升;胃为戊土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是中气之善运。
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肾水,左升为清阳;阳位于心火,而右降为浊阴。清阳生发肝木心火,则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肺金肾水,则不至于上逆。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入肾水,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入心火,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平人。
因此,清气左升,依赖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在脾土;浊阴右降,依赖阳中之阴生,阴生则靠沉静而亲下在胃土。脾胃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脾土不升而清阳下陷,胃土不降而浊气上逆,这是阴阳失衡的原因,疾病产生的根源。
二
下面是《四圣心源》之“劳伤解”的分析摘要。
(1)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阴虚)
(2)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阳虚)
(3)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阴脱)
(3)其降敛之机,全在于胃,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阳脱)
(4)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
胃土之不降,由于脾土之湿。(神惊)
(5)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精遗)
(6)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气血)
(7)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
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气滞)
(8)气盛于肺胃,而虚于肝脾,故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泻。气积于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以降之;气积于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以升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气积)
(9)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血瘀)
(10)而阳衰土湿,中气颓败,实为脱血之根。(血脱)
(11)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衄血、吐血)
(12)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便血、溺血)
诸病的产生原因是中气衰败,脾陷胃逆,出现上热中湿下寒所致为主。
三
人的生理活动是一气周流,循环不息。人之患病在于气机失常,木火升炎则上热,金水不藏则下寒,其原由在脾湿胃逆,故病在中湿,上热下寒。
以下内容摘自《四圣心源》药方的方解。
(1)黄芽汤(中气)。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人参、干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草、茯苓。
(2)地魄汤(阴虚)。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
(3)天魂汤(阳虚)。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4)金鼎汤(神惊)。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阳根。
(5)玉池汤(精遗)。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
(6)仙露汤(衄血)。衄血之证,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
(7)灵雨汤(吐血)。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8)桂枝黄土汤(便血)。白术、甘草、附子,培土温寒,阿胶、地黄、黄芩,清风泻火,相火。黄土燥湿扶脾。此加桂枝,以达木郁。
(9)宁波汤(溺血)。茯苓、泽泻、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
总结上述药方施治特点有下列几个方面:
(1)袪脾湿,降胃逆。
黄芽汤(中气):培土泻水。地魄汤(阴虚):降摄肺胃之逆。天魂汤(阳虚):培土泻湿。金鼎汤(神惊):去湿降胃。玉池汤(精遗):培土泻湿。仙露汤(衄血):降胃气。灵雨汤(吐血):补中培土,去湿,降胃逆。桂枝黄土汤(便血):培土,燥湿扶脾。宁波汤(溺血):培土泻湿。
(2)清上热,温下寒。
地魄汤(阴虚):双清君相之火,清金而益水。天魂汤(阳虚):暖脾而温肾,达木而扶阳。金鼎汤(神惊):达肝敛胆,藏精聚神,以蛰阳根。玉池汤(精遗):疏木清风,暖水行郁。仙露汤(衄血):清金敛肺,以回逆流。灵雨汤(吐血):去湿温寒,清金敛血。桂枝黄土汤(便血):培土温寒,清风泻火,相火。宁波汤(溺血):达木清风。
(3)扶正气,祛邪气。
黄芽汤(中气):崇阳补火。地魄汤(阴虚):敛神而藏精。天魂汤(阳虚):暖脾而温肾。金鼎汤(神惊):藏精聚神,以蛰阳根。玉池汤(精遗):藏精敛神。灵雨汤(吐血):疏木行瘀宁波汤(溺血):滋肝行瘀,利水泻热。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