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高门大户谈我们的家风是什么,对于我们这种一直为生存奔波的小家小户来说,家风传递好像是一种奢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家风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的书信,这是家风的传承。
家风,名词,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者作风,又称门风。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不能说家庭没有家风的存在。家风某种意义上就是你这个家庭的和其他不同的特性,比如有的家庭好热闹,讲情义,到节假日家里总是一堆堆人;而有的家庭是自由自在,每个人都独立自主,做自己的事情。
和菜头老师说家风是人生航船上的引擎,这话真的一点没错。
和很多农村家庭一样,在我成长的道理上就一直在为吃饭穿衣努力。父母并没有因为读书而改变命运,因为他们没有读书的机会,但是因为踏实勤恳地劳动而过上了相对无忧的日子,所以,在我们家,踏踏实实地劳动,勤奋地工作就是我们的基因。
还记得小时候只要是放假,别的小朋友都在撒欢玩耍,我们两姐妹很小就开始负责家里的家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父母在田地里耕种,我们做好饭后抬着去给父母送饭,因为实在是挑不动,忙完家务要去野地里找猪草等等。这种生活让我们更早认识到了父母的艰辛,于我而言是我不想过这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以拼命学习。
可惜我父母没有菜头老师父母的境界,觉得女孩子不用读多少书,虽然当年我是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但父母死命不让我去读,最后读了个中专(说出来就可以分配工作)。现在偶尔父母谈起还是很后悔没有让我去读书(绝食抗争的我还是抗不过当时的贫穷)。现在因为看到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在我们家里孩子们求上进想读书都是全力支持的。
但是读书的基因还是比不上勤劳,比如我去年报了专升本,父母就极力反对,说眼睛不好,工作又忙,这么读下去到底有什么用,好在现在我可以自己做主,他们也只能说说而已。可能是我一直以来鼓励小一辈的孩子们多读书,现在他们也都积极利用课后或者下班后的时候来努力提升自己,很欣慰,希望读书也能成为我们家的基因。
我有个表哥大我两三岁的样子,现在全职在家带孙子,我父母很鄙夷地说他这么早就放弃了工作,正是要多劳动挣钱的时候。父母的勤劳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们两到现在也停不下来。还记得几年前母亲检查得了心脏病,医生说以后任何费体力的活都不能干,母亲很伤心地说,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也促使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虽然一直在忙忙碌碌,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物欲,那存在还有价值么?
现在我会有意识地在适当的时机和家人讨论生死问题,讨论意义问题,希望把我们家的勤劳,以及我这些年一直以来读书对我的改变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心更平和一些,眼界更宽广一些。回过头来想,正是因为父母的勤劳让我觉得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是无上光荣的,我才可以抓住每一次小小的机会,让勤奋成为我的标签之一。
感谢父母,他们勤劳、善良,虽然没有给我们很多物质上的享受,但是至少在我们家,人人分担家务,为家庭付出,不给社会造成困扰,力所能及给予他人帮助,这也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家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