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主要指向教学环节)
一、填表格,发现老屋的“老”(约17分钟)
1、师:今天我们一起努力把这张表格填满,当然是根据这篇文章、故事来填。蒋老师填了一个。
指导朗读:读快一点;“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自然一点。
这一列第二格里我也填好了,读——(生齐读该句)
最后一个格子我不出示了,请同学猜猜看,你认为会填什么?(“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你又没看见,你为什么这么猜?(上面两句重复,下面还会这么说。)
跟她猜法一样的,请举手。理由不一样的继续举手。(再读)
2、在故事里面,谁把这句话说了三遍?(老屋)
为什么?(他经常想要倒下,但经常有人想住这儿。)
因为不断有动物找他,所以他一遍一遍重复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他很想倒下去。)
也从侧面看出他年纪特别——(大)。
3、请读课文,除了这三句话让我们感到老屋年纪大了,还有其它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吗?注意:
(1)拿出课文纸,发出声音读一遍。(2)读完后,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
巡视:按照自己的速度读。不要手指着读,用眼睛扫视读。读完再划。完成的同学猜猜其他格子填什么。表扬用尺子划线的习惯。
我发现大部分人把第一段划下来了。(齐读)
从这段话中哪里看出来的?
(一百多岁;窗户变成了黑窟窿,破了洞;他很老旧,所以才很久很久、没有人住。)
这段话理解并不难,但读的时候能不能把关键词读出来,让人们感觉到他的年纪已经很大很大了。(自由练习读)
(抽生个读)
除了这段话,还有其他句子可以看出来。【出示一句话】(生齐读该句)
这句话能看出来吗?(人老了眼睛就会老花。)我这双眼镜带着眼镜,是不是老花?(不是。是近视。)这句话划出来的请举手。
还有两个句子你也会找到。把课文合起来,不准看。下面的一句话也说明老屋年纪很大,也写老屋的动作神态,是哪句话?(回想,回答。)(生齐读该句)
下面格子里,类似的话还有。(回想,回答。)(生齐读该句)
这四句话都划下来的,请举手。提示:读课文要更仔细;没划的同学再划好。
二、填表格,讲故事(约13分钟)
1、横着看,第一横排的格子填“小猫”,“一个晚上”,“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长句子,选择最关键的一句话),“喵喵,谢谢”。请填写剩下的格子。
(拿阅读单,找规律,开始填写)巡视:提示书写情况与速度;表扬用关键词填写。
【出示填好的表格】只是写字慢,但你就是这样填、就想这样填的请举手。表扬用关键词填写的方法。
2、这个表格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讲故事,就算你不看着书本也可以复述故事。蒋老师看第一排,讲讲看。(听老师示范复述)
请你选择一排,也开始练习吧。我认为最难的是第三排,有愿意挑战的同学吗?(选择一排,自己练习复述)
抽生:帮蒋老师叫一位同学,这个问题对他有难度,但请他能练练看。(生复述)
三、加表格,编故事(约9分钟)
1、这张表格变一变,自己编一个故事,其他的小动物来了,每个格子都要把内容填写进去。你觉得还会出现什么动物?(小蚂蚁,蟑螂,猴子……)
2、同桌两个人一起编故事。提示:有难度的第五格;同桌中要让一让。(同桌编故事)
(生讲述:小猪的故事)
四、有据可依,猜结尾(约6分钟)
1、我看到第二排时,就往下猜了。而且,我猜得八九不离十。
但最后的格子,我第一种猜到:“谢谢”,我这是乱猜吗?
(前文都有感谢。)【预测需要有根据 板书:故事里的内容】
我还猜到:“老屋终于安心地倒下了。” 我这样猜有道理吗?
(前面都是有动物需要帮助,而故事要结尾了,老屋要倒下了;如果有许多动物一直找他的话,他一定会心烦的,所以最终倒了下去;引导:人老了,总会——去世的。)【板书:生活经验】
2、故事永远讲不完,屋子也永远倒不了。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结尾呢?(作者不想让善良的老屋倒下;那样就很悲惨了,讲故事应该有童话一样美好的结局。)【板书:读故事的经验】
五、读故事,练预测
1、《爱心树》,读过的同学不要暗示同桌。故事也可以画成这样的表格。
【老师结合图文,讲此绘本】
2、没看过的同学,猜猜看,接下来会怎样?
【老师继续讲述:“船”】
最后的结局,往往和前面不一样,谁来猜?(飞机:与生活经验不吻合。只想和大树在一起:读故事的经验,不一样了)
【老师继续讲述:“坐下来休息的地方”】
课后思考:最后结局,和前面有什么不一样呢?
第二部分:课后思考
一、让学习真实发生
关于教材课文的困惑:
本文位于三上第四阅读策略单元,其中一个重要的训练要素即是预测。但正如三年级郑璐璐老师所说,学生在教学之前早就读过这篇文章,故事的前因后果都很清楚,课堂教学的预测也就失去了其真实性。另外,儿童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的故事阅读,是一种被吸引的享受,很难像一个成熟的阅读者或写作者那样,能突然停下来参与作品的预测或再创作。书中用心地插入旁批,借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了解预测的依据和方法,初学支架实在而又指向明确。但这样的随文预测似乎又有悖于真实的阅读情境,也易使教学陷入琐碎。这样,课后第一题便似乎接近一个伪命题。
所以面对课本本单元的篇章页、课后习题、气泡泡提示的明确教学点,本堂课并没有原样采用;而是意图打破了这样随时中断、指点打点的“预测”学习状态。从第三板块开始,以表格变化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预测,创编故事,进而在预测结尾中总结方法,最后结合课外材料训练预测。
但这样主线分明、训练突出的教学设计,势必又对书中明确提及的题目、插图、某些细节线索的预测依据有所忽略。而前两个板块暂用时间略多。
关于怎么教、怎么学:
蒋老师课后直言:即使是一种“偏安静”的课堂,但依然值得尝试把“更多时间还给孩子”。于是这课堂中,学生读文与提取信息、思考与填写表格、个人与同桌练习的比重明显更多,偏安静的时便更多。简单一张表格,通过不同组合,务必使每位学生都需要动笔勾画、填写,进而感知内容、梳理情节、感知预测并创编故事、预测结尾并总结方法、尝试拓展训练。于是课堂没有常见的谈感情、表演活动。“高强度学,所有人学,探究中学(让学生忙,让所有学生忙,让所有学生忙探究)”的理念体现得异常充分。
关于眼中有人:
因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务必要关注每个孩子,关注每个孩子的习惯、状态、训练与习得。因此在学生自学时,蒋老师巡视中会针对学生的情况,提醒:按照自己的速度读;不要手指着读;用眼睛扫视读;读完再划;完成的同学猜猜其他格子填什么;表扬用尺子划线的习惯。填表时书写略慢,他会表扬、引导用关键词填写的方法,即使面对留有更多时间还没有填完的情况,也会询问:“但你就是这样填、就想这样填的请举手。”在看到某位同学戴着眼镜还依然看不清LED大屏幕上的文字时,他敏感察觉到孩子的特殊情况,并建议:到医院检查,使用入眼矫正镜。
这样的评价、引导,使语言更琐碎或偶尔偏离教学主线,和前两个板块一起,占用了时间。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随堂课之感,更体现着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
二、教学设计反思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两课时
(一)借题目,巧质疑:
预设:1、为什么倒不了?2、有多“老”?3、“总”字:为什么总想要倒下?
(二)用表格,答解疑
1、有多老?(有四句话)
所以老屋,总想要倒下。就像生活中人老了,总会——去世的。
2、它倒下了吗?【引入预测的依据:题目】
3、为什么倒不了?【插图】
(三)填表格,讲故事
(四)总结相似结构,加表格,编故事
(五)明依据,猜结尾
【文中的内容】【生活经验与常识】【读故事的经验】
(六)读故事,练预测(仅靠略读课文训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