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出来点点红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在燕池灵魂般的歌声里,电影徐徐落下帷幕,可那颗心久久不能平静。
早在之前就看过郭柯导演记录一个“慰安妇”生活的电影《三十二》。也是那个时候,我对“慰安妇”有了更多的认识。百度上给出的解释是这样: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征的随军性奴隶,主要通过诱骗和强迫。
记得看完预告片,内心很是沉重,犹豫是否要到影院的大屏幕上看看他们,又怕自己会忍不住泪流满面。后来在央视新闻,郭柯导演说:“慰安妇'这三个字其实是我们强加给她们的,走不出历史的是我们。我真的想让大家看看她们姓什么、叫什么、她们住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于是立马订票约上好友。
大屏幕上呈现的画面很平静,镜头里的奶奶们,或颤颤巍巍地拿起一个碗吃饭,或和邻居们聊家常,或安静地坐在门口,或蹒跚着脚走一段路。一道道深刻的皱纹爬满她们的脸,除了岁月的印记似乎完全看不到历史在她们身上留下了什么痕迹, 她们是那么朴素而寻常,甚至会让我不断想起自己的奶奶和外婆,邻居家姑婆。
中国二战期间被日军蹂躏的女性人数是20万,到了2012年,公开资料显示幸存的慰安妇只剩32人。从32人到22 人,再到9人······
镜头切换到一间座落在偏僻村庄里的陋舍,里面黑暗潮湿,偶有一束光从窗户照射进来,光影里浮动着一粒粒跳动的尘埃,静谧。斑驳陆离的墙面上,成群结队的蚂蚁匆匆离去,狭小的空间里堆砌着杂物,除此之外是些简单的锅碗瓢盆,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看到这儿,朋友说:原来她们的生活条件这么艰苦。
每次诉说自己当年可怕的经历时,奶奶们都会泣不成声,用双手掩着脸像孩子一样:”不说了,不说了。“真的好想和她们深情地拥抱。
抗日战争的胜利,带来了和平的喜悦与歌颂。却鲜有人关注到战争所带来的后遗症:不理解,受封建思想的摧残,流浪异国,生育日本人的后代而被人异样对待······
郭柯说:在《二十二》里你们应该都会注意到,你看哪一位老人说日本她会哭呢,都是轻描淡写,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是她们动情的都是家人,家人对她们的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都会流泪。能让她们90岁还动情的地方,是我们对她们有什么看法,这一点在她们心里留的时间更长。
记得影片中有段印象特别深刻:当日本年轻女孩米田麻衣拿着已经老去的日本军人照片给一位曾经的“慰安妇”看时,米田麻衣说老人笑了:"日本人老了,胡子也没有了,以前是有胡子的。"
也许郭柯导演说的对,走不出历史的不是她们,而是我们旁观的人。光阴慢慢划过,时间终将抚平伤口,这些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幸存并且长寿的老人们, 是如此平静地生活着,她们没有满腔仇恨和所谓的报复心理,而是选择安静地度过晚年。
历史固然不能忘怀,而我们应当从历史中走出来,把更多的焦点放在她们的现存生活状态,并给予最大的帮助。让她们能安度晚年,并得到应有的道歉。
特别喜欢韦绍兰奶奶,她笑起来的样子很可爱。说到苦,她说没有人会比她更苦,以前总是砍柴割草来卖,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虽然遭遇众多不幸,但他老人家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她说这个世界红红火火的,我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当这几句话从她的嘴里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来,仿佛在诉说着她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