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在追《你好,旧时光》,我看着辛锐和徐志强之间的感觉,想起很多身边的事情。
他俩在剧里的人设,就是成绩不好、人缘不好、家庭条件不好,女生懦弱自卑,男生暴戾自卑。
我五年级的时候有两个同桌,都是全校出名的调皮捣蛋,以欺负同学为乐。毕竟是小孩,反而下手不知道轻重,因此他们用所有能想到的戏弄同学的方法,结伴寻开心。
我没有成为受欺负的对象,但并不是所有女生都能受到老师重视、敢提出规矩、不爽会反抗。
记得有次课间,他们把班里一个女生围起来,对她嘲笑、恐吓。这个女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种,永远低着头、永远不吭声。
我相信那时他们并不是恨她,也无意在她心里留下阴影,可能只是享受欺负人的乐趣罢了。
就像剧中徐志强,让辛锐去帮自己偷烟,并没想到她会遭到母亲的毒打;上课捉弄她,却无意让她眼睛磕到桌角;送她圣诞贺卡,上面写着她是猪,却深深伤害了她的自尊……
都是本无意如此,本想开个玩笑,却是对敏感脆弱的辛锐一次次的冒犯。她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心,每次都被伤害得遍体鳞伤。
从小到大听过见过太多,小男孩粘人欺负人,老师家长很多时候的态度都是无所谓,混淆了孩子本性调皮和自己教育失职,会说“哎呀他不是欺负你,而是喜欢你”,更有甚者,觉得那是因为小男孩聪明伶俐,小女孩愚笨迟钝。
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将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少的是教小男孩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用欺负表达喜欢;少的是教小男孩为引起他人不快而承担责任。
相应的,小女孩的感受或多或少被忽视,将受欺负和被喜欢划等号,就是对女孩身体和情感的轻视,于是她们成了被异性泡的妞,被异性撩的妹。
真的,真想对所有女生说:你的身体、你的空间、你的情感、你的意志,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不欠任何人,更不服务于任何人。
希望那种男生明白:拒绝就是拒绝,她没有义务一遍又一遍声嘶力竭地说“不”,你有义务在她第一次说的时候就听好。
二、
“与众不同的人不应该受到伤害,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但如果有人欺负我,我也不会太往心里去,我会坚强一点。毕竟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对吗?可这真的太难了。”
最近网上流传了一段视频,田纳西州的小朋友keaton向妈妈哭诉自己遭受到的校园霸凌时,他是这么说的。
是啊告诉自己会越来越好的,这可真是太难了。
残酷地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更像是自我欺骗——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却要独自承担所有的痛苦,真正应该受到惩罚的人却依旧自由快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作为旁观者,没有经历过心理崩塌的人,给别人提建议时往往站在道德高地而且不必承担说话的责任,这很自私。
心碎成了一片一片,最终还是要亲自俯下身,一片一片拾起,再重新拼凑好。这很难,但崩塌之后想要重建的话,最终还是只能依靠自己。
这个冬天太冷了,太难过了,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并且珍惜生命中出现的光。
尽管你一觉醒来后,一切依旧如此。世界通常挺糟的,但在天气好的时候还是会让你觉得,能见到明媚的阳光是活着的恩赐;上帝通常待人不公,但在他偶尔心情好的时候,还是会给人惊喜。
你收获的那些善意,足够让你离见过的最美的东西更近一点。
三、
个人是这样,那么社会大众之间呢?
无论是纵向的历史,还是横向的国度之间,不乏黑色,也不乏三色,传播得快是好事,可什么事都传播得快,忘性也就大了。
到了最后,满足了所有观众的情绪G点,舆论的底线越来越低,容忍度越来越高,事情本身的后续以及反馈,到底落没落实,就没有关注和督促了。
我站在这些事件中间,看着一幕幕轮番上演和消逝,仿佛一个个梦境破碎,眼前的一切陌生让我茫然无措。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摧毁罗马,也许只是一念只差。”
信任建立起来实在太难了,崩塌之后再重建,更是难上加难。
大众的情绪太容易被操控和引导,每个事件之后总会有间隙性的善良和愤怒,声势浩大,态度统一,却大多带着金鱼般的记性。
有时候我对真相存在质疑,却发现好像有人蒙蔽了真相,我只看到了别人想让我看到的;有时候我想发声,却发现不一样的声音早就被淹没在汹涌的声讨中,甚至连疑惑都显得不合时宜。
以前仰仗的世界观崩塌之后,该怎样重新找到内心世界的秩序?
我当然可以选择假装无视这发生的一切,像鸵鸟那样一头扎进沙子里,回到那个熟悉的环境中,并且拒绝周围人对我伸出的援手,尽管知道以前那种保护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束缚。
但是我选择成长。
罗振宇在《奇葩说》里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不是向好,成长的本质是变得更复杂。”
想要成长,就当然就要掺进一些以前意识不到或者接受不了的东西,去真正俯下身倾听生活的教导。
没有困境,人们不会想着去挣脱。就好比丧尸袭城之后,存活的人总想着重建,见过美好,所以想着恢复,对美好还有渴望,这种渴望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如果每次经历黑暗的时候,都能想着黑暗之后,无论我还在不在,也总会有人,继续把黑暗撕开一点点裂缝,好让光透进来——
那么这样的世界,至少不会让人感到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