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
第二章 写教案
3.写一辈子教案,不成长?
教案对于保障每节课的质量,对于教师专业成长都是有价值的。而现实中,如果教案失去了价值,那一定是写教案的方式,对教案的管理出现了问题。
大多数老师在认识上知道备课重要,但在备课行动上却表现出应付的状态。
备课,写教案的质量,直接决定教学反思的质量。
真正应该引起渴望专业成长的老师们,以及希望老师们获得专业成长的学校领导反思的是:怎样备课,或者进一步说是怎样写教案,才能有助于教师成长?
回到教师自身,一个教师如果屈服于环境对自我专业成长的干扰,那么选择“最轻松”的备课方式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但同时,他的职业生涯将无法避免“工具化”的命运,“人格”和“精神”上就与“高贵”“自由”无缘了。
4.备课新主张:写教材解读文章
备课、写教案,属于教师的基本功范畴。
回到写教案,就是要提醒学校管理者、区域教研管理部门:督促教师备课、把课堂教学质量提上去,是责任所在,但不宜用统一、固定的格式要求教师,不能只看数量和形式而不管内涵,要从提升教案的思维含金量入手来进行引导、管理。
即使学校实施提高整体效率的“集体备课”,也要从管理机制上激励、引领每一位教师重视在备课质量、教案的“研究性”上用功。比如,有学校把优秀教案视为教师的作品、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的资料库,教师教案进入资料库,以及被其他老师借阅、学习,如同学术论文被引用,会有奖励积分。
学校良好的氛围和机制有利于激励教师下功夫备课、写高质量的教案。作为教师,则需要树立新的观念--以对自己成长最有价值的方式来备课、写教案。
首先,动员和检验自己的脑力,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经验及价值观来备课、写教案,即独立备课;
其次,参考辅助资料,如名师的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等,在对比中完善教案,提升自己;
最后,通过课堂实践检验自己备课的质量,总结经验,查缺补漏,拉长短板。
这就是名师于漪在总结自己成长经验时提出的“一课三备”。
做好充足的上课准备,以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方式体现出来是备课、写教案的实质。充足的课堂教学准备至少应包括这些内容:
1.清晰、明确而且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或者直接以学生的学习目标、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来体现。
2.充足的教学内容或者资源,以支持学生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预设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课堂推进有程序和步骤安排。
3.充分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达到的高度,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
4.学生学习目标或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测、评价、反馈与补救安排。
备课的依托是认真阅读教材,或者说备课要围绕着教材内容展开上面提到的课堂教学准备,需要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完成。写文章是深入思考,让思维更清晰、认识更明确的有效方式,所以备课时用类似于写读后感的方式研读教材,有益于把上述5个备课问题思考清楚深入。
把教材当成文章,围绕着5个备课目标,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储备,最后把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能够有效提升备课质量。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修炼”。
教师不需要每一节课都写教材解读文章,时间、精力也不允许,但是对于难教的课,如语文中的经典文本,教学单元是重难点,主题宏大、开放的,等等,则应有意识地在备课时写一写文本解读文章,然后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教学设计。每个学期不必多,能认真写上两三篇,一定会受益匪浅。
感悟:
假如一位老师真正能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备课,那一定是会成长的。假如自己设计教学,再执教上课,课后再进行反思,形成这样的一个闭环,一定是会加速专业成长的。
不得不说,今晚阅读的内容,很多都让我躺着都中枪了。我们每学期教案检查三次,可是大部分老师的教案都是打印现成的,教学反思也是浅浅的寥寥数语。如果让我在教案这一块来考核老师,那是很难为我的一件事。
写教材解读文章,在新网师学习,写过一次文本解读的作业,网研社年会上,听于德明老师讲过文本解读的讲座,我深知在这方面下功夫不够,那就像吴松超老师说的那样:一学期学写两三篇。慢慢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