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说这是一个虚拟的小镇,确实,它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你无法确定它的经纬度,时空观念在这里已经被完全模糊;如果你说它是实际存在的,确实,它以形形色色的形式存在于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或是在一个国家里,或是在一些人的心中。
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镇,它依山傍水而在,镇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辛勤耕耘的人们。在这个镇上,每家每户好像都过着相似的生活,至贫极富是不存在的。邻里之间和睦友好,东家“开小灶”,西家肯定也会被邀请。王家有什么新奇食物,往往李家、周家都会有相似的香味蔓延出来。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某些利益而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事件。这仿佛是一种传统,品质可以融入血液世世代代地传承了下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这个小镇骨子里的一种品性。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周围的乡镇都如异军突起一般迅速崛起。它们或是以旅游为特色,或是建成“美食之乡”,总之,都是凭着自己独具的地方特色,招商引资,一切发展得都如水到渠成一般。小镇的人们依然每天沿着原有的轨迹平凡地生活着,但是领导人员却渐渐地变得焦躁不安。各种特色的利用已被其它的乡镇捷足先登,要找出新的夺人眼球的视角着实不易。终于,经过各种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之后,他们决定利用先进的品牌战略,将小镇命名为“幸福小镇”,对外大力推广,吸引游客来参观体验生活。
群体无意识行为的力量总是那么巨大,经过口口相传,“幸福小镇”的品牌俨然打响。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既然小镇民风如此淳朴,那么小镇的教育肯定有独到之处,于是小镇小学就即将迎来第一批参观者。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镇长亲自来到小学和校长一起召开了一次全校大会。大会的主旨就是“营造校园新风貌”,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回家带一株植物来装饰校园,必须穿统一的服装——校服。同时校长还宣布了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让同学们到楼上去上课。所谓的“楼”指的是一位本镇在外地的企业家,为了回报家乡而在小学投资建的一座教学楼。对于这个庞然大物,大家宝贝得很,那是眼中的圣地。所谓圣地便是那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存在,所以,这幢楼也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只是每周都要定期打扫。校园里的大大小小像一个个虔诚的信徒一样“供奉”着它,上级领导下来视察的时候,它也成为这所小学吉祥物一般的建筑。
这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有一些小小的身影出现在去学校的路上。他们的脚步并不算轻快,小小的身躯貌似撑不起那些或大或小的花卉。仔细看你会发现,有些孩子身上的衣服颜色有点儿深,有的还紧贴在他们身上,像极了一副枷锁。上课时间到了,虽然正值盛夏,但是教学楼里的空调是不会运转的。因为电费也是一笔极大的费用。因为已经安装了空调,所以就没必要安装电风扇了。用扇子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被认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教室里像一个蒸笼,崭新的门窗大敞,但是空气却像静止了一般,纹丝不动。果然是汗水喷洒的季节。下课之后,孩子们不被允许下楼,活泼好动的他们,上下楼的过程中很难避免磕磕碰碰。于是,他们只能成群地挤在窗边看远处昔日的操场,想象“年少”时候欢快的身影。还没有成熟的年纪,却只能靠回忆来满足自己。终于,所谓的考察团来了。他们非常欣赏学校的环境,称赞这是“花园小学”。他们对先进的教学楼也表现出无比地歆羡,对学生勤奋的学习状态表示敬佩——下课后学生都是待在教室里的,不会下楼玩耍。于是,这就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为什么这个小镇的人们素质那么高,他们为什么生活得那么幸福。
在教育示范取得重要成果之后,镇上领导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举办“幸福比拼大赛”,让各家各户上台展示自家是如何幸福的。或是比拼孩子们给父母们洗脚,或是比拼父母们给孩子们零用钱的多少,或是比拼父母们的月收入,或是比拼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等等。大赛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凡是获奖的家庭会被颁发荣誉证书,并被授予“幸福家庭”的称号,作为观察团的首等学习观摩对象。于是,家家户户都开始奋斗在比拼幸福的路上。东家“开小灶”是绝对不能被西家知道的,因为那会影响追逐幸福的进程;王家有什么新奇食物,李家肯定会去买更加稀奇的美味。奔向幸福的路上,谁会甘愿落后呢?
小镇几乎每月都会迎来几个观察团。他们把从这里学习到的经验带回去,试图让他们的家乡变得更加幸福。“你幸福吗?”成为当年最流行的问候语。于是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直到有一天,小镇上迎来了一位小客人,他在参观了小镇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感叹:“这些大人们真是奇怪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