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3日交上加入007后的第一次作业,到现在陆陆续续写了20多篇文章了。一开始有很多事情有感而发,写起来容易些。后来为了要写作而去读书,写读书笔记,花了很多功夫,但是写出来的内容却很干瘪,不够吸引人。
看了一些教人写作的文章,说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定位,或者要去了解读者,写读者需要并且想要去看的文章,文章要有传播性才是好文章。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只是回头看自己,好像实在做不到。
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好像找不到什么特别突出,可以被定位为与众不同的方面。现在能够有文可写就挺不错的了,要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觉得自己真的能力有限。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读到三毛的一篇文章叫做《写作不难》,读了之后有很大的启发。
写作其实一点也不难,一开始的时候,尽可能踏踏实实的用字,不要写那种独白式的文体,写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观察、所体验、所感动的真实人生。初写稿,写些实在的散文体故事,避掉个人内心复杂的感受——因为那样写,便需要功力,毕竟虚的东西难写。从故事开始试,人物最好不要一次出来太多,免得难以周全的在笔下刻划他们。写作,便如建筑,结构是一个部份,建材是另一部分,外观又是一个部分,缺一不可。这也就是肌理,文理和神理三个写作的基本要素,而这其中,都是生命。
再说,所谓写作,事实上脱不了一个“酿”字,心中有所感、有所动的题材,不要急着就伏案,急不得;将材料放在脑子里慢慢用时间和思想去酝酿它,自己反反复复的在心中将文章编织,等到时机成熟了,不写都不成,这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灵感来了,出来必然不会太坏。
一般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心急,酿的时间不够,那么即使涂涂改改总也难以使自己满意。
一开始写作,可以去写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感动。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么做到,只是写着写着,就没有了。说到底,还是自己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好像一颗心在琐碎的生活里渐渐变得麻木,对周围的人和事开始漠不关心。这样的警醒,大概是持续写作的一个好处。
最近读了一些创业者的事迹,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通过创业去解决的问题往往和自己本身的经历有很多渊源。不是自己遇到的难题,就是自己身边亲近的人的痛点。
写作上,可能也是类似的道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很难去满足许多人的需要,但是起码,我们可以从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从自己身上下手,去了解我们想了解的,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然后把这个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像抽丝剥茧一样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许,这样的内容对于读者来说用处不大,但是若是内容对自己都没有意义,何谈对他人的意义呢。
之前上李笑来老师的写作课,被问到可以写点什么的时候,笑来老师的回答是,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这个回答看似好像很敷衍,但是通过这半年以来的写作,我觉得这真的是一句大实话。为了写作而去准备和完成的内容,虽然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手段,但总归不能长久地做下去。只有真的在乎、喜欢、热爱,才能酝酿出好文,有感而发,并且像泉眼一样,潺潺不息。
愿这是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