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鸿啦
网上流行一个这样的段子:
职工宿舍里都戒烟了,只有老王还抽个不停,大家决定让老王戒烟。一天晚上,几个同事血泪控诉、条条陈列了吸烟的种种危害,说到动情处无不声嘶力竭。
过了会儿...脸色苍白的老王颤抖着掏出烟盒,惊恐地说了句:“哎呀妈呀!吓死我了,赶紧抽根烟压压惊!”
现实有很多这样向诱惑缴械投降的例子,即使我们已经为一件事坚持了很久。像减肥节食一周后,我们重新选择回了甜食;晨跑几天后,因天气原因中断了一天,我们就会继续中断下去。虽然我们明白这样做是不好的,但我们还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冲动,并向诱惑屈服了。
心理学上,我们体内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任意妄为、及时行乐,另一个自我则克服冲动、深谋远虑。要不要吃甜食,要不要减肥,要不要晨跑,事实上都是这两个自我在做博弈。我们抵制不住诱惑,大多可能会认为是我们的控制自我很脆弱了,所以选择了那个本能的冲动。但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人控制能力是很强,像宗教领袖、廉洁的官员、正直的警察,他们也没能抵住冲动,并陷入性丑闻、贪污和暴力等事件。所以这些不是无意识的行为,我们早已对此进行了默许认可了。
心理学家曾对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进行过关于“性别歧视”的调查,他们要求学生模拟以男性为主导行业的招聘场景,并对候选人做出评估。结论是出乎意料的,和那些认为性别歧视不那么严重的学生比起来,那些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个职务,即使候选人里有多名优于男性的女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学生已经获得了自己的“道德许可”,他们已经向自己证明没有性别歧视,这样让他们放松了警惕,并更倾向于自己的冲动。
人的内心对事物都有一个“好”与“坏”的评判标准,当我们对此进行“道德化”时,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允许自己干些“坏”事。这个逻辑其实是怪异的,但我们经常会在买少一件衣服下多买些食物,中午吃了素菜晚上就奖励自己一块牛扒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容易认为纵容自己是“合理”的,过去的良好表现是我们奖励美德的最好理由。
这种“道德许可”会让我们回归本能冲动,并允许我们做坏事。之于他人时我们会很快判断个对错,但之于自己时,这判断标准会让我们感到自我良好,并会纵容自己的错误行为。
同时,“道德许可”容易让我们陷入一个幻觉——只要某件事我们没有感到焦虑感和负罪感,它就是正确的。它们让我们相信,放弃锻炼、打破理财计划、戒烟后再上瘾,都是对自己的“奖赏”,以前都做得这么“好”了,是时候做些“坏”的了。当我们只用这些非黑即白的道德标准评定一件事时,我们就会很难抵住诱惑并对自己开绿灯,从而忘记我坚持的这件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进一步,退两步
“进步”是我们道德化很严重的事物。
在大学期间,常发现一个现象——某支球队如果在联赛里获得一场胜利,往往在下一场比赛前就会容易放弃照常训练。这和我们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接下来几周就中断日常学习计划很像。我们都知道,进步会让人受到鼓舞,但实验研究表明,进步常常是我们当做放松的借口。若你向减重成功的节食者提供庆祝礼物,一个苹果或一块巧克力,85%的节食者会选择巧克力,相反没有获得减重成功的节食者仅有58%选择巧克力。
进步会可能让我们放弃坚持已久的东西。这是因为我们体内两个“自我”竞争升级,打破平衡的结果。一个注重长远利益,另一个注重短期利益,面对诱惑时,当控制自我打败了本能冲动,就会放弃了放纵的念头。但进步也间接导致我们产生了满足,并让理智的自我进行让步,从而转向那些没有被满足的愿望,从而让诱惑变得更加渴望。这就是生活中的进一步,退两大步。努力学习和复习的你,会释放那个爱深夜打游戏的你;井井有条地执行理财计划的你,会释放那个冲动购物消费的你。
错误的满足感,会让我们把应该做的当成已经付之行动的努力。比如大多数人喜欢下载电子书,而且经常下载一大堆,当我们看到屏幕前琳琅满目的书名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满足感,以至于我们以后再也没有翻看他们,也会认为吸收了这些知识。
我们这里不是驳斥进步本身,而是驳斥进步所带来的感觉。进步会给人带来激励,但自我良好的感觉,会降低我们付出的程度。这时我们关注的不是目标,而是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是目标本身。进步和达成目标是两回事,无论是学习、锻炼或存钱,进步是你达成目标的过程,而不是让我们降低自身标准的理由。你得盯住你的目标,保持自身的标准,持续进步,而不是“道德”上允许自身满足诱惑控制。
2|明天会更好的
“道德许可”不止奖赏过去的行为,它也会指向未来,认为我们计划要实施的也值得称赞。
本来打算今天晚上去锻炼的,这个想法让我自我感觉良好,等到晚上下班我非但没去锻炼,反而在晚餐时吃得比平常更多了。自己光“想”一下接下来要实施的事情,就减轻了负罪感,而去选择那个没被满足的愿望,这个逻辑实在匪夷所思,但我们就是经常允许自己这样做的。
研究人员曾在麦当劳的菜单上增加一项“健康沙拉”选择,当人们拿到这份特殊菜单时,更有可能选择那些热量和脂肪量很高的食物。难道大家不知道这些是不健康食物吗?并非如此,大家都知道选择沙拉是最好的选择,但当我们准备点沙拉时,我们的压力减少了,不健康食物变成了强烈的渴望。
未来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它会把接下来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当成已经实现目标了。明天我会戒烟的,所以现在先抽根烟吧;下午我会把任务完成的,所以今早就刷个剧吧;一个月后我会实施存钱计划的,所以晚上去购购物吧。没人告诉我们可以这样做,但我们会自己说服自己——今天放纵一下,明天再开始改变。
我们都习惯对未来的自己进行高估。可以尝试对自己问些具体的安排,比如未来两周打算锻炼几次,或者预估多长时间会把《从0到1》看完,大多情况下我们会给出理想的预估,我们相信此刻没去做的事情未来会有更多时间和效率去完成。这种盲目的乐观让我们活在不切实际的世界里,我们用超出现实的预估来弥补当下没执行的负罪感。而且我们有时也低估了当下诱惑的伤害,比如戒烟或戒酒的人,往往会因为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而重新对烟酒上瘾。既然无法完成自己的预设的任务,何必又用这种盲目期待掩饰自己的懒惰,对自己诚实点!
当然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一个办法就是:降低你选择的变化性。比如你要减肥,那你的饮食搭配就不能随心所欲,而是有规定的食谱搭配,这样会减轻你做选择的压力,并让你专注于目标。选择的确定性能让你降低对未来改变的幻想,现在做的才是对未来更有意义的。
3|光环效应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特价商场了里买了很多便宜货时,我们会因为省了好多钱而感觉良好,但账单来时我们发现实际比预期花费了很多。
我们之所以容易陷入这样的消费陷阱,原因在于身处的环境充满了这种消费暗示,什么“买一送一” “半价优惠” “积分送礼”等等,这些外部的暗示正中了我们的欲望的怀,并会让我们释放购买的负罪感。
这种道德许可称为光环效应——“好”与“坏”的事物在一起时,诱惑就会变成符合我们的道德判断的事物,从而自我感觉良好。比如沙拉和一个汉堡放在一起,在光环效应下节食者常常会低估整顿饭的卡路里。“感觉良好”会让我们失去基本判断,并容易放弃长期的目标。很明显节食者是知道一个汉堡的卡路里的,但他们就默认它比平常更少热量了。那就说明其实人们在克制欲望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寻找美德暗示,并为我们接下来的冲动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为诱惑赋予一个“好”的判断标准。
在另外一种情形下,语言也会很影响我们的判断。当人们在饼干包装袋上看到“有机”两个字时,就容易放大这个特点并认为整盒饼干都很健康,即使这盒是巧克力夹心饼干。像上面的沙拉和汉堡组合,也会在我们内心形成组合语言,这样“沙拉汉堡”就构成了“健康光环”,从而让节食者易于接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广告语对于一个产品推广的重要性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广告语(想想耐克、阿迪)会在我们内心形成暗示,这种暗示会放大产品的优点,不断为产品加分,从而过度影响其总体印象,产生物超所值的感受。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光环的影响,我们就得找到最具体的测量标准(比如卡路里、花费或时间),而不是迎合主观的感受,以此来判断这个行为是否符合你的目标。例如,你可以重新定义什么叫“省钱”——省钱不是买到便宜的物品,而是在支出限额内买到便宜的东西。这里的“支出限额”就是你要继续细化的标准,这样省钱的光环就会消失,在购物时就不会限于盲目,而是选择最符合需要的物品。
“道德许可”是我们成长里的一个陷阱,它让我们容易屈服诱惑和偏离正轨而不自知。道德许可实质是种身份危机,我们的内心充满着对与错的矛盾,并以此来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我们之所以奖励自己的良好行为,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认为,真正的自己是应该干坏事的,放纵自我就是一种奖励。
想走出这个陷阱,就得直面自己内心真实的自己——你认同自己的冲动和诱惑,还是更认同自己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当我们按照“正确”和“错误”来判断做过的事时,真正的自我会被掩盖在欲望背后,敲开这层道德枷锁,我们可以是那个“好”的自己,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认真生活。牢记你的目标,且认同目标本身的意义,而不是在道德上给予冲动许可,这样才能逃脱这个陷阱,让自己做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
参考文章:《自控力》《思考快与慢》《消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