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基础中有“三段论”的结构,即: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在我们日常用语中,由于对话双方有共同承认的语境(大前提),所以一般不会再次强调大前提。例如,有人说:“我随身带了钱,怎么会挨饿呢?”
那么这句话默认的大前提是:钱可以买到食物,食物能让避免饥饿。“随身带钱”是小前提,“不会挨饿”是结论。我们平说话不会刻意强调这些大前提,所以显然会同意这句话。但是也许有人反驳:不对!如果现在正在战争、或者你流落荒岛上,你随身带钱也可能饿死。
这种抛开默认大前提的对话者,一般被称作“杠精”。因为这只是一场日常对话。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
这里惠子的命题其实有三个部分:
大前提:(惠子没有提)
小前提:庄子你不是鱼自身。
结论:庄子你无法知道鱼的快乐。
那么,我们可以反推,惠子的大前提是:只有动物自身或人自身才能认知自己的感受。
庄子的反驳没有直接针对惠子的大前提,而是暂且承认了这个大前提(甚至扩大了这个大前提),所以说了一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那么庄子的命题是:
大前提:只有动物自身或人自身才能认知自己的感受和认知。
小前提:惠子你不是我庄子自身。
结论:惠子你无法认知我是对鱼的感受的认知。
快乐是一种感受,而知道是一种认知。所以可以看出,这里庄子将惠子的前提从感受扩大到了认知。惠子予以默认。
惠子说,是啊,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
惠子觉得这两个命题逻辑一贯,就是因为它们在同一个大前提下展开的。
但庄子反对的就是这个大前提。庄子说:“请循其本。”就是要追问这个根本,这个大前提。可是庄子没有直接针对大前提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