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说中年妇女在中国是一种自然灾害,他只看到了宽大的底裤

我有点困,又很想写东西,怎么办才好呢?

如果不写的话,想写的越攒越多,要么强行缓存脑子爆掉,要么随着时光飘零心碎。

一瓶鱼先生,一罐盐瓜子,坚持一会儿吧。

基本上,12月31日这样的日子都是用来写年终总结的,所以这是一篇年终总结。

1、有一个近年才意识到的主题,叫发现自我

如果早一点有人告诉我,发现自我可以让人生高效,我可能不会迷茫这么久。人总是有坚持内心的本能。但人也有其他欲望,所以有的人早早地放弃了,让社会塑造自己。有的人逡巡往复,在两点间差点绞杀自己。我就是那个默默地坚持自己,又妄想在社会机器的一角残存的人。

首先我应该早早地研究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坚持一个信念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后者通常是在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各种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下,根据各人的悟性,形成的一个自己认为能够在人生中最大化自己利益的人的形象,从而再去往这个方向培养(塑造?阉割?Whatever)自己。这个利益并不是狭隘的经济利益,而是泛指精神、物质利益,所以是中性的。

研究出自己的真实样貌之后,接下来应该去考量这个真实的自己应该在什么领域混什么行当。比如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更多与物质世界打交道还是与人打交道,应该多做理性的事情还是多去尝试创意,等等。这已经不是文艺复兴时代,能够出很多达芬奇那样的通科全才。所以,不应该把这个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实在是太贪心和高看自己。

所以,良好的人生秩序是这样的:研究和发现自己,顺从内心,再去包容万象的社会中寻找属于真实自我的那一隅,好好发挥人生所长。不要听信主流或者非主流,你的心只有自己知道。

托马斯大电影里的歌词写的真好:You can only be you. There's nothing else you can possibly be. I can only be me. There's nothing else I can possibly be.

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小受惠于此,真是比我们当年幸运多了。智慧就是有这种神力,像魔法一样,点化你的人生。我不相信谁能扭曲自己获得了世俗的利益却能够得到深远的宁静和幸福。任何所得均有代价,以违背内心为代价的人,得不到以内心和谐为根本要义的幸福。毕竟我们最高层次的追求是幸福啊。

2、那些原生家庭挖的坑,悟性不低的你也可能要花大半辈子来填

没必要怨恨父母,他们尽力了,他们有他们难解的人生难题。每个家庭都不完美,每个人都有坑要填,没有什么好埋怨的。填自己的坑,给下一代少挖点坑,就不错了。

(1)职业观之殇

我们的父母这一代,受教育之路坎坷,所以他们在给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水平实在参差不齐。但受到历史传统和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主要手段是恐吓,这一点他们竟然不需要考虑就达成了共识。我父亲在家庭教育上算是用心了,也没有摆脱恐吓的窠臼。比如,他会跟我说,你要是偷懒不努力,又没有田地,以后没办法养活自己,只好找找关系弄条扫帚去扫大街了。

他的预见是有远见的,到我高考那一年,大学并轨了,开始不包分配了,在当时引起了很多家长的惊慌失措。

但这个事情是好是坏取决于你怎么看。

包分配的时候,你去哪儿燃烧自己的光和热不由自己决定。你的万般努力也只能化作蒲公英种子上多几根毛还是少几根毛,落到哪里风说了算。不包分配了,你就可以双向选择,自由带着独特的清香扑面而来。

包分配的时候,你不用操心找工作,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总归是有个工作的,单位仿佛意味着终身幸福。不包分配了,你会想起当年备受歧视的个体户,他们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过着和有编制的干部、群众一样的或者更好的生活,身份上的差异似乎总是让他们低人一等。你不想成为社会的飘萍,只想当国家的人,觉得这样靠谱。

从来没有无来由的自由,也没有无来由的责任。你不承担责任的时候,也当然没有自由。你要自由,就要承担自由背后的责任。

但是,父母当年没有这样的认识,于是我的胆子小,因为真的是被吓大的,所以觉得社会是个巨大的坑。找棵大树好乘凉,却没意识到大树下面只长草。偏偏自己还有点事业心,于是困苦不堪。

过往的教育经历还把自己变成了一台学习机器,不进步就焦虑,沉迷在学习过程里,却忘了学是以致用的。好学这一点当然会让我终生受益,但比例不当的时间花费和稍有懈怠就奔涌而来的焦虑却是不得不时时需要克服的额外负担。

(2)情感之殇

50后的人生基本是凌乱的,50后们组建的家庭也是凌乱的。过去讲门当户对,现在又讲门当户对。50后的婚姻选择讲的不是门当户对,而是生活情势。所以,50后们家庭和谐美满的不是没有,但是不多。

我从小父爱、母爱皆完满,却没有和谐的双亲关系,所以养成了回避冲突的习惯。不喜与人争吵,本能地回避矛盾,把与人相处的注意力更多放在预防冲突上。这会让我失去对一些更重要的事情的关注度和掌控力,也会因为回避激烈环境很多话讲不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一些机会。人生过了拼基础技能的阶段,拼的就是如何抓住机遇了。

终于有一天我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把改掉回避冲突的本能作为一项任务,却发现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这几乎已经深深扎根在内心,回避的本能是从幼小的心灵中生长出来的,早已根深蒂固了,也算是本我的一部分。曾经我以为只有勇气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发现只有智慧能够改变这一点。勇气是专属于孩子的关键词,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不该用治标的勇气来调解自己。能够从根本上调解自己的,只有站在更高层次俯视自己的那个自己。

当想清楚了,想透彻了,理性就远远超越了本能,迎刃而解。

这一年的开头以一本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开始,看了一些心理学家写的心理帮助类的书籍,他们把道理掰开来讲,让普通人能够有据可考有例可参,实在是对社会贡献巨大。我们的社会对心理问题持有很大的偏见,心理医生仍然是小众职业。然而,了解有关情感的客观规律,有助于我们分析和研究自己应对各种情境的行为反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调整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从而理顺一条路。心理学实在应该成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之一,有了这个基础,人生进步少走弯路,也少一些跳楼和偏执的学生。

3、理解与奉献,结局相差巨大

当一件事发生意料之外的不好结果时,我会以良善的意图去揣测对方,不会揣测对方恶意。这一方面有助于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帮助我自己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不喜欢生活在怨恨和仇视的情绪里。我以为这是个人选择。

其实这是个沟通问题。

看了Looking in, looking out这本书。里面提到一点,有想象力的人更擅长沟通。当发生让你恼火的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能为对方列举出几项合理的理由,那么你的沟通就更容易进行。

我觉得这其实说的是站在什么角度去理解对方。如果你站在试图理解对方的角度,可以轻松找到很多合理的理由,当然可以更加理解对方,沟通会更容易进行。如果你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并不尝试去理解对方,那么你可以轻易地不考虑对方的想法而坚持表达自己的意愿。

我自己按沟通方式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交互型,一种是自我型。交互型的人,追求的是理解,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最终希望实现的是沟通双方都满意。自我型的人,追求的是达成自己的目的,不论对方的意愿如何,都会被自己解释成为采取行动达成目的的依据,或者干脆无视对方意愿一意孤行。

但是【关系】这个词,意味着双方的互动,如果取消互动取消理解,关系就无法建立。用这个来分析我与父亲母亲的关系,或者用来分析很多人与父母的关系,我觉得都是适用的。

之所以与父亲关系紧密,是因为我们的沟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之间有一个“懂”字存在。而母亲则不然,母亲付出了很多,但从不尝试去理解我的想法,也许是理解不能,而是理所应当地推断她为孩子付出的行动都应当受到接纳和赞许。这些并不匹配需求的奉献带来了很多浪费和压力。所以,理解带来的是高质量的关系,而不问需求的奉献带来的是猝不及防和仅仅追求和平共处。

自顾自奉献的那些父母,还有一些演化成为售卖恩情的父母,给下一代带来的压力更是巨大。除了没有理解和沟通,没有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还为亲子关系再增加一层重担。这么多不理解父母的孩子,都是源于这么多不理解孩子的父母。

之前看到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觉得很受启发。她说,死刑之所以这么慎重,是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死,要剥夺他的生命;那么,生呢?你想过她愿意让你赋予她生命吗?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死作为终点是严肃的,生作为起点也应该是严肃的。所以,年轻男女生孩子应该想清楚,要严肃对待,这是关系到一个人生死的大事。生出来之后,如何对待他,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如果你不打算理解他,那和你没想清楚为什么生他是一样的,你关心的是自己。不论是自己的欢愉生了个孩子,还是在自己体现无私父爱、母爱的过程中自嗨,或者在以过来人的身份替他操心、操纵他的生活的过程中求得安心,那都是自己的精神利益;关心的不是他的生活感受,不是他的幸福。

自己做子女,知道不被理解、被强迫奉献的难受;到了做父母的时候,就不该再以第一次做父母、无知当借口,不审慎对待亲子关系。要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首先要把她当成一个人去理解,其次要扶助她逐渐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把她当作一个幼崽去养育,替她做决定。毕竟没有人能替她生活,没有人能替她感受和身处这个世界。你期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性质上千差万别,本质上无差,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与体谅。

4、人生是有限的,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单位时间的精力是有限的

中产精英们喜欢讲生活与职业的平衡,背后原来说的是时间这个单向且对于生物而言非常有限的东西。

我父亲刚退休就去世了,去年有个同事退休不到五年就去世了,今年两个朋友的父亲去世,前几天有个同事刚退休一年就去世了。死亡的一个委婉词叫“老”,但这几位却都不是自然衰老离开人世。不论什么原因,寿命表都是一份统计表,对于某个具体的个人而言,死神什么时候来找你,无迹可寻,那都是随机。

西西参加了一个英语培训班,每周七天有两天晚上要去上英语课。她喜欢画画,我还希望她能去体验一下艺术。她喜欢唱歌,我还希望她能去学学音乐。她喜欢跳舞,我还希望她能够去练习舞蹈。她想滑冰,我还希望她可以去冰场练习。还有家长作为功利性的储备,主持人班、书法班、围棋班、科技班,等等等等。可是她时间屈指可数,所以你不得不直面选择,从中挑出她最有兴趣的去上。这注定了她不可能样样都学,也不可能实现样样精通。

成年人也是一样的。当你分配给工作更多的时间,分配给生活的时间就少了。当你有了孩子,闲暇时间就少了。当你把时间用来跑步,用来阅读的时间就少了。当你把时间用来做家务,用来娱乐的时间就少了。当你想做的事情太多,超出了时间允许的范围时,节奏就乱套了。我经历了很长时间顾头不顾脚的状态,近乎崩溃。

朋友开导我说,我们对自己要求太高太严格,接受挑战不是要做苦行僧而是要享受挑战;每给自己增加一件事的时候,就要从现有的事情里减掉一件事;要允许自己做不到一些事情,多看到自己收获了什么,也许会好些。字字珠玑,说的都是时间的有限性。

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天想通的,这世上人与人之间的硬通货是时间。几年前的电影《时间规划局》(In Time)概念没玩好,让我失望透了。记忆中是在那之前不久刚刚想通这一点,于是抱着莫大的预期去欣赏、分析和评判,也因此而极度失望。

所以,时间才是硬通货,人生攀比不要谈钱,谈钱的太肤浅,要谈时间的质和量,这样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因为时间的质量既可以主观衡量,也可以客观衡量。放到就业市场上,用来工作的那部分时间可以客观衡量,从年薪落实到时薪,轻松度量。放到生活上,用来享受生活的那部分时间可以主观衡量。这样有助于提高一个人人生的方方面面。

但是可以用钱作为一个代数来衡量一下时间的价值。把时间花在省钱上,就少了时间花在挣钱上,反之亦然。但省钱是在一个可见的有限范围内发挥,典型的分配型思维;挣钱则是增长型思维,空间巨大。所以,如果时间有限,不应该花时间反复比价,有可能花了一个多小时也就便宜了10元。这一个小时如果用于提高自己或者加班产出,收获则远高于10元。这样看来,把时间花在省钱上,代价相当大。

一个人的技能提升,1小时做了别人8小时做的事,单位工作时间的价值就是别人的8倍。如果和别人工作相同的时间,获得的收入是别人的8倍。如果要和别人拿相同的收入,可以比别人少花7/8的时间工作,用作其他用途。

一个人的时间用来发脾气、用来犹豫不决、用来焦虑,和用来培养亲密关系、用来阅读、用来锻炼身体、用来社交、用来娱乐,这段时间的主观价值是有天壤之别的。这有助于人们管理情绪,清醒头脑,让自己更理性更健康。

所以,用时间来看问题,似乎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视角。

5、童话与真相

从有了孩子之后,就根据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感悟不断调整面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听到过一个问题,该不该给孩子讲太多童话,以至于她未来不能接受真实生活?

这取决于怎么看待教育。

如果做父母的,打算一手包办孩子的未来,一辈子童话也未尝不可。有这样实力的父母不多,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倒是很多,所以诞生了“巨婴”这个词。

童话的起源就是生活的真实,希望传递出在残酷真实下生存的智慧。我小时候读安徒生童话就以揣摩每个故事背后隐藏的意图为乐,既有乐趣,又能够自我教育。

唯独读不懂《豌豆公主》(或者《真正的公主》)的故事想教会孩子什么。那时候觉得这公主太过矫情,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能够感受到十层床垫下的一颗豌豆就确定她是真正的公主。后来读中国故事,读到云罗公主的时候也是不懂。现在觉得,大概说的是阶层的区别吧,想表达贵族与平民的区别不是服饰和衣着,而是在生活体验上有着本质区别,无法伪装。写到这里,再一次体会到了童话与真相的一致性。

这是题外话。

童话当然是可以讲的,但是要讲的是童话中的智慧啊,那些智慧就是真实。童话与真相真的没有冲突。

教育,是为了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独立个体而作的全部准备。所以,真相可以一点点揭开,却不适宜扭曲展示。

我给西西讲《长发公主》的故事,讲完后问她,故事中长发公主做了错事吗?没有。女巫做了错事吗?没有。谁做了错事呢?长发公主的亲生父母。可是为什么读者会同情这对偷别人东西的父母呢?为什么读者会觉得被偷了东西的并被再一次欺骗的女巫是坏人呢?为什么最后女巫的花园凋零破败,女巫自己孤独终老?为什么承受苦难最多的是无辜并且心地善良的长发公主呢?最后落脚到人要心中有爱,待人宽容,要合作不要对抗,才能避免悲剧,拯救自己,解放别人。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很难简单用黑白分类,即使黑白也经常颠倒。精心保护孩童的安全感、好奇心和信心,在合适的时机破除不当的幻想,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她面对日渐暴露的真相,看起来需要详细而周密的计划,似乎只有教育专家才能够做到。

实际上不是的。孩子每日与父母在一起耳濡目染,我们适应和成长,她就能够直接获益。所以根本上不是说教在起作用,而是家庭文化浸泡出来的观念和行为。父母自己内心有充实的安全感,就不会遇事惶恐不安,孩子也不会体会到这种情绪的存在,自然以安全感为常态;父母自己有好奇心,凡事追问所以然,就不会遇事冷漠看法肤浅,孩子也自然以探究因果为本来乐趣;父母自己处事自信,孩子就不会胆小怯场,而是有模有样地模仿父母类似情境下的体态神貌。

所以,教育孩子是个伪命题,与孩子共同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才是童话与真相。

6、这一年的负资产

骨折,十一个月过去了,骨头长歪了,关节还肿胀

亚健康,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失调伴发各种症状

财产损失,飞来碎石砸了前档

7、这一年的正资产

A BETTER ME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165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50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95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89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39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42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49评论 3 38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7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700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40评论 2 31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2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64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5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2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7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21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18评论 2 33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