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说极致践行号的皮卡丘,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是《请停止无效社交》,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小墨。
读这本书呢,其实也是因为我觉得我的朋友不是很多,也比较羡慕一些看起来朋友很多的人,觉得这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呢,于是看到了这本书。
首先来介绍一下作者,李小墨曾是《海南特区报》的记者,“厦门头条”主编,自媒体“深夜书桌”的创始人。她的阅读量非常大,长期写作,并且深度思考,在大学期间就写了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她的文章通常深入浅出,有深度,有态度,多次被十点读书,思想聚焦,有书,清华南都等自媒体转载,深受好评。
这本书分为几个部分,首先对社交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社交与情商的关系,有效社交的五大要点,以及无效社交的三大模式等。适合因为情商低,社交低效,沟通能力差而让生活陷入困境,内心遭受痛苦,却搞不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人;也适合有意摆脱社交不顺利,沟通不顺畅,但是又不知道具体改善方法的人。以及适合想纠正身边有不良沟通习惯的人,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影响和改变他人行为的人。
我主要根据我的需要,给大家分析关于社交本质的三个问题:
2.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交呢?
3.树立正确的人际观
1.什么是无效社交?
这个时代,微信说非常普遍的,随便认识的人,比如路上遇到的推销员,小店的老板,就可以加上微信,可是,即使微信里面的人有几百个,我们就可以说是真的认识了这些人吗?
作者认为,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社交,是无效社交。
社交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社交的对象
在挑选朋友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是否值得继续交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纳入自己的圈子。如果让不喜欢,不重要的人充斥朋友圈,这不过是分散精力,徒增烦恼。
2.交往的深度
交换名片和微信,只是有了微弱的联系,这个是社交的开始,而并不只是结果。在此之后必须继续进行深度交往,把名片和微信上的人变成了真正的朋友,这才是有效的社交。
2.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交呢?
中国人喜欢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认为朋友越多越好。现在越来越多的酒桌文化,也认为很多事情都是朋友的帮助,普遍认为,朋友越多混的越好,越成功。那是不是对所有人来说,都需要交那么多朋友呢?
作者认为: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社交需求其实是不一样的。这与职业和性格都有关系。
1.对于不同的职业,所属的性质不同,社交的要求也并不相同,
对于商人,是需要长期出入社交场合,结识更多的朋友,而科学家,只要固定的同事以及少量的工作合作伙伴足矣。
2.外向的性格和内向的性格对社交的态度和不同的。
外向的人的精力来源是外部世界,他们需要通过外部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同的社交场合和事物来获取充沛的精力。
而内向的人,他们的精力来自于内部世界,在独处,沉思,和少量熟悉的人相处就够了。一旦精力缺乏,需要停下来休息,处于刺激较小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恢复精力。大量的社会交往,反而会让他们精疲力尽。
所以对于社交,要追随自己内心的需求,如果社交让你快乐,你就投入人群和活动,如果社交让你并不快乐,那又何必假装呢?朋友不是越多越好,满足需要就行。
3.树立正确的人际观
人际观是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观点。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际观,才能更好的与人进行社交关系。作者认为,成熟的人际观主要包括三点,一互惠,二共赢思维,三平等。我这里主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互惠。
我们很多人会想多认识牛人,达人,名人,觉得认识了他们,能获得他们的帮助,自己的人脉也会得到极大的扩充,但是我们却发现,即使我们想办法加了他们的微信,拿到了名片,可是结果却是:你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你。
这是为什么呢?社会太现实?他们太势力?
其实都不是,作者说,这是因为你现在的能力还不够。社交的本质是互惠,你还没有能力能给予他们互惠,只想从他们拿获取,没有人会欢迎一个一无是处的“索取者”。
你如果只是急于建立人脉,而没有可以提供给他人的价值,其实是徒劳的。
所以正确的姿势是:锻炼出某种过人之处,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别人才会与你结交。
日常之间的朋友也是如此,你难过的时候,我听你倾述,陪你喝酒,我难过的时候,也希望你能付出时间和耐心来陪伴我。你生日的时候,我精心挑选礼物,我生日的时候,也自然希望你把我的生日当回事。你成功的时候我为你庆贺,我成功的时候,也希望有你的祝福。朋友之间都是互利互惠的,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索取。再不计较的人,潜意识里也会有一杆秤,暗暗衡量是否值得交往。如果天平倾斜,友谊也会不知不觉无疾而终。
对于今天分享的内容总结一下:
1.只注重数量而不关注质量的社交是无效社交,需要根据需要挑选一些你觉得有益的进行深入交往。
2.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大量社交,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适量社交就好
3.建立有效的人际观是社交的基础。其中人与人之间是互惠关系,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交往的人,别人才会与你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