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和几岁的孩子斗智斗勇成了我的日常生活。以前在网上片段式的学了不少育儿知识,以为道理都懂了,其实什么都不懂,一到关键时候,该打还打,该吼还吼,该骂还骂,该说教还说教。后来我决定要听书看书学习!无意间在樊登读书里看了很多关于育儿的书,其中有一本就叫《妈妈知道怎么办》。
作者是王小骞,是央视主持人,也是一名作家,关于她更多的信息大家可以去百度搜索。此书入选了樊登读书年度书单、俞敏洪、马东、凯叔、王芳等强力推荐。这本书融入了心理学、脑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别看融入了这么多学科会很复杂,其实此书阅读起来非常简单、通俗易懂。为抓不住养育关键的父母,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既有办法也有思考。
里面举了很多案例,由于时间我就不全部分享了,我就分享下书中的干货,
第一章: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拆字“听”。
1、如何不吼不叫才能让孩子听话?
55387定律:就是和人说话的结构定律:55%的衣着和外表,加38%的肢体语言和语气和7%的内容。要保证前面的百分之九十三都合适了,才能把百分之七的内容送到对方耳朵里去。这个定律不止可以对孩子,对任何人都适用。
作者给出了能让亲子沟通更有效的两个方法:(1)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神态表情要保持平静,态度温和,自己语言也要注意,不能摔摔打打、夹带火力。(2)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语气口吻要保持平和,尤其是张口说出的第1句话,这往往决定着本次沟通的成败,哪怕孩子做了让父母再生气的事情也不能上来就发火。
这个需要考验父母的耐心和情绪控制能力,我通常用这招来和先生沟通,也经常拿来孩子沟通看电视、玩手机的事情。
2、如何真正的听孩子说话?
就是不要有带有优越感倾听,比如很多父母听孩子说话时,表现得很不耐烦的样子,张嘴就打断孩子。说自己走的路比孩子吃的饭还多,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所以就让孩子不要说,都听父母的。
听要做到十目一心,用耳为王。也就是我们一定要用眼睛聚精会神的看着孩子,然后用耳朵专注的倾听,把嘴巴闭上,把所有的权力完全交给孩子,这个就是同理心倾听。
做好同理心倾听,做到以下四点:(1)认真看着孩子的眼睛或眉毛,不打断孩子说话。(2)等孩子说完,简单重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或者半句话.(3)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4)保持语气平稳,态度温和。
3、怎么才能和孩子达成有效共识?
用好拉波波特法则:
第1步将对方的观点复述一遍,让对方意识到,我们明白他的看法。
第2步提出对方观点中我们认可的部分,让对方认为我们足够理解他。
第3步告诉对方这些我们认可的观点中,我们看到了什么,让对方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第4步提出我们反对的观点,并给出充足的理由。
需要注意的是前三步不可省略,只有把三步走扎实了,第4步提出反对意见才有可能实现,有了复述、理解、认可的铺垫,这时彼此就很容易达成共识。
比如:妈妈在外面手里拿满了东西,然后孩子说要妈妈抱。此时,你应该怎么说呢?
第1步妈妈复述孩子的话,让孩子知道,妈妈真的听到他的话,听明白他的意思。“哦,想让妈妈抱抱呀。”
第2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宝贝,你是不是走累了?”
第3步肯定孩子的感受。“咱们过了这么久,确实挺累的。”
第4步提出反对观点,给出充足的理由。“不过妈妈也累,你看妈妈手里拎着这么多东西没法抱你呀,要不坚持一小一小会儿,我们马上就上车了。”
如果孩子还是要坚持要抱,那我们就再追加一点理由。“妈妈拿着东西在抱你,也没那么大力气,万一咱俩都摔了一个大跟头,那可真是太丢脸了。”这时孩子肯定会哈哈一笑,然后就开始自己走,在孩子开始走的时候就赶紧夸他:真是个贴心的宝贝,最能理解妈妈了,能自己走呢,都不要抱。”
4、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使用好拉波波特法则。
(2)和孩子说话时,要用直接信息,不要用间接信息。
(3)和孩子说话时,一句话中不要超过三个信息。
5、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第1种方法是你信息提问法。
这个提问法是以你开头,把你作为核心,把说话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引导孩子主动。
第2种方法是yes and表达。
Yes and表达先用yes对孩子表示接纳和肯定,再通过and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孩子还原事件的真相。
这个方法我正在尝试。
6、你跟孩子怎么说话决定着他会变成什么样人。
我们和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有魔力的诅咒。下面列举书中一些咒语。
(1)需经常对孩子说的好咒语:你可真是个好孩子/有你这样的孩子,我太幸运了/我永远爱你/我可真为你感到骄傲/你认真的样子太可爱了/对不起,妈妈错了/谢谢你宝贝/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独立完成/没关系,多试几次你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我不喜欢你这个行为,但是我永远爱你这个人。
(2)不能对孩子说的坏咒语:你怎么那么笨,说了几遍都听不懂/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你怎么就不会?/如果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爱你了/气死我了,我不要你了/我怎么有你这么个没出息的孩子/你怎么这么慢跟猪一样?/你个小王八犊子/把我气死了,你就高兴了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都干不好,你还能干嘛干啥啥不行/你看你这个德性,我一天天辛辛苦苦挣钱都是为了你,你学成这样你好意思吗?
当然,不是所有的坏咒语都不能说,父母完全可以批评孩子,但是要注意,只针对孩子不好的行为,不能上升到攻击孩子人格品质的层面,具体做法在本书第二章有详细介绍。
7、孩子故意用脏语脏话骂父母怎么办?
1、孩子在家里说狠话,父母可以直接当没听见,不去做任何回应。
2、孩子在外面对别人说狠话时,父母依然不理会。但要当着孩子的面给对方道歉,也让孩子知道他说的那些话是不受欢迎的。
8、怎样不关闭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四扇门?这节我就不分享了,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书,我接下来重点讲一下第二章。
第二章:父母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拆字“忍”。
1、当父母感觉自己面临情绪失控,作者总结了三个办法:
(1)接纳自己的情绪。情绪不分好坏,所有的情绪都应得到我们的接纳和正视。
(2)使用冰山理论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分析,用走冰山的方法来一层一层的认识自己。
(3)自我觉察,反思自己出现某种情绪的真实原因,让我们失控的未必是孩子,再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深度刻录。
2、一致性表达。
简单来说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行动就怎么做。心口统一这是萨提亚的理论。
克服情绪表达分两步:
(1)识别情绪,按下暂停键。冷静下来,识别自己真正的情绪,如果无法冷静,可以使用逃离现场法。
注意三个原则,事发地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扭头就走,跟孩子说话平稳的打招呼。
(2)做到一致性表达。言语克制,语言平稳的说出自己的真正情绪。
处理负向情绪的三点建议:
(1)不要直接发泄情绪,这样会让情绪负链条向下传递,伤害到他人。
(2)不要生憋,生憋只会让负向情绪逐渐积攒,最后出现井喷性爆发。
(3)应对负向情绪可以使用情绪缓释法。有三个步骤:憋感觉察-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完成憋感释放。
3、如何真正做到不吼不叫?
(1)明确吼和骂的概念:吼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就事论事。骂不仅针对行为,还针对孩子的品行进行言语攻击,父母可以吼孩子,但绝对不能骂孩子。
(2)吼孩子需要边界,只有孩子做的事情,触犯父母的底线或者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时,父母才可以和孩子。
想要有效减少和孩子的错误行为,可以使用abcs法则。也就是前置条件、行为、后果。前置条件是指提前进行设置,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之前要先明确告诉他;行为是指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定义和塑造;后果是指当父母看到孩子做出正确行为时要表达赞许的态度。
4、怎样放弃打孩子有效的执念?
为什么会存在打孩子有效呢?
(1)[endif]代际传递。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经常被父母打,那我们可能也会去打自己的孩子。打孩子的这个动作会通过潜意识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
(2)[endif]熟练熟悉区。对父母来说,打孩子这个行为是熟悉的,我们经常能听到:“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样的说法。相比而言,不打孩子也能完成教育目标的方法,是父母不熟悉的,因为不熟悉,所以选择不相信。
弗洛伊德指出:强加给孩子的严格自律和过度约束的想法,非但无助于健康的情感发展,还可能适得其反。
打孩子的坏处:
(1)打孩子可能会把孩子打傻。
(2)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
(3)打孩子会让孩子延续父母打人的暴力方式,打孩子就是给孩子示范,以大欺小,用暴力解决问题。
(4)打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巨大的伤害。孩子经常被打,会觉得自己特别差劲,特别糟糕。
(5)经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会形成易怒的性格。
如果父母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失控打了孩子该怎么办?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一定要亲自给孩子道歉,并且给孩子一个承诺,保证以后再也不打他,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而且要说到做到。
5、父母不能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万一吵架了父母要做到以下三点:
(1)父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对方道歉。
(2)父母双方跟孩子道歉。
(3)和孩子解释事情的经过,说清吵架的原因和结果。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我们对孩子坦诚的说明会让孩子更快的平复内心。
6、如何让亲密的关系不再伤人?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我和你关系好才会对你发脾气的误区,关于跳出误区有三点建议:
(1)识别重要他人,珍惜父母,配偶,子女以及知心好友等对我们人生重要影响的人。
(2)在重要他人面前,越要调动情绪管理的意愿。
(3)如果情绪无法控制,要向重要他人做到一一致性表达,尤其是对孩子,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
第三章:如何让品格成为一种日常?拆字“听”
1、如何有效解决孩子的拖延症?
如果孩子拖延磨蹭,父母可以使用6步闹钟法。
第1步,顺毛捋,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
第2步,和孩子约定时间。
第3步,再次确认时间。
第4步,上闹钟定时。
第5步,闹钟一响,即可履行约定。
第6步,孩子遵守约定后,给出正向反馈。
同时父母要做到全程保持态度温和、语气平稳,否则容易引发孩子的对抗心理,而达不到效果。
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其实孩子的意志力可以试试这三个方法。
(1)设情景,在任务开始前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设定一些程序。
(2)切割任务,孩子不专心并不是不想做,主要是没头绪,切割可以让孩子觉得任务是可以驾驭的。
(3)游戏训练,通过一些小游戏也能有效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此外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好的地方去夸奖,而不要总是做否定催眠。减少对孩子做事情中的干扰,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
3、如何真正塑造孩子的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4点注意:
(1)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以协作,但不能代劳。
(2)让孩子的指尖动起来,就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生长发育,还能培养孩子的统筹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根据孩子的能力布置任务或者适当拆分任务,任务过于宏大,只能压着孩子想放弃。
(4)孩子做任务时,父母心里要做好孩子动作慢的预设。
4、孩子总哭了怎么办?
当孩子哭的时候要及时回应孩子,慎用“哭泣免疫法。”父母如果使用哭泣免疫法来照顾孩子,孩子是不哭了,同时伴随产生的是内心充满被忽略、不被爱的焦虑以及生存的恐惧,对父母,对世界失望,甚至绝望安全感遭到强烈破坏,一个人如果小时候没有安全感,一辈子都会苦苦寻找。
那么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就是要利用好情话陪哭法:
首先,要不带情绪的描述孩子当时不开心或生气的状态,说情话。比如孩子哭的时候,你就说“哦,不高兴了。”用温和的语气描述孩子当时的状态,这是共情。
其次,孩子哭的时候要在身边陪着他。“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陪着你,哭好了告诉我。”
没有人喜欢孩子哭,但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孩子每天都是岁月静好、从不哭泣,那才叫恐怖。
5、不听话的孩子更优秀
关于孩子顶嘴,父母需要建立两个认知。
(1)孩子在两岁叛逆期和10岁青春期出现的顶嘴行为是正常表现。
(2)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不同意孩子说的观点,但要捍卫孩子说话的权利。
6、如何让内心孩子学会分享?
对于孩子分享,我们要认识以下3点。
(1)不要把分享当成美德培养,分享是孩子内心能量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发生的行为。
(2)家里来了小朋友做客,父母可以提前备份玩具提供给其他小朋友,而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
(3)在公共场所,如果孩子拿到的公共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走,父母可以示范如何正确拿回玩具。
第四章:人的塑造。拆字“塑”。
1、如何解决孩子撒谎,父母可以用以下三步做法?
第1步:先问什么?平静耐心的了解发生了什么。
第2步:探寻为什么?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并排查家庭环境中的撒谎助推器。
第3步:告诉怎么办?明确告诉孩子说真话不会挨训,但撒谎是不被允许的。
2、如何应对孩子的畏难情绪?
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用好九个字。
(1)降难度。给孩子垫垫脚够得着的难度。
(2)拆模块。把一个大任务拆成小模块,一个个的完成。
(3)上夸奖。夸具体的过程和行为,让孩子直观看到自己的优点并保持,同时让孩子知道失败是一件很酷的成长的资源。
3、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让孩子成为有独立思考的人,父母得做好这三件事。
(1)把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孩子。
(2)扮好玩伴、朋友、顾问等多重角色。
(3)当好提问者。
4、什么才是人生核心竞争力?
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父母要扮演好两个角色。
第1种角色就是做旁观者。父母要有耐心把战胜挫折的时间留给孩子。
第2种角色就是做亲推者。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时可以给予一些指导和协助,但千万不要代劳。
5、检视家庭成员做法的一致性。
若不让孩子成为小两面派,有两点建议。
(1)先统一再行动,家庭成员的共识是最重要的基石。
(2)家长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明一套暗一套,属于家长的功课要做足。
说实话这点我是做得最差的,我家孩子现在就怕我也最听我的,其他成员(爷爷、奶奶、爸爸、外婆)育儿观念不一样,也说不通。所以导致我家孩子也是个小两面派了,我觉得唯一的办法就说自己带,可是这很难。
6、孩子胆小怎么办?
(1)别故意吓唬孩子。
(2)不要把自己的恐惧传递给孩子。
(3)停止对孩子过度保护。
(4)不要给孩子贴胆小的标签。
第五章:如何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和学习?拆字“教”。
1、关于如何给孩子做语言建仓,作者有三点建议:
(1)在孩子的语言成长期,给孩子一个更规范的语言启蒙环境。所以日常交流用词要做到准确表达,少用代词,多用名词、形容词和情感类词汇。
(2)把你对孩子的爱变成对他们的一种倾诉,多和孩子聊天,不要认为孩子听不懂就不说。
(3)建立有效的早期阅读启蒙,给孩子适度的阅读体验。
2、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
关于父母陪写作业的健康建议。
(1)提前预测出错率,允许你的孩子出错。
(2)学会接纳孩子写作业的磨蹭,对孩子写作业慢的现实,持良好的理解和接纳态度。
关于孩子写作业良好习惯的养成。
(1)谈判履约法。
(2)拆分任务法。
(3)激励法。
3、为什么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
父母应该如何避免造成孩子习得性无助,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习惯性批评指责孩子是不可以的,不能随意批评指责孩子,让孩子形成我不行的心理暗示,最终变成了一种长期的习得性无助。
(2)父母应该学会避免对孩子最近发展区的认知障碍,充分了解孩子最近发展区,不给孩子提出超过能力范围内的要求。
4、如何避免孩子对电子产品上瘾?
关于如何避免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上瘾,作者的三个方法。
(1)给孩子的生活创造更多趣味性,除了手机给孩子更多的其他娱乐方式。
(2)给孩子做需求转化,调动孩子自己的需求。
(3)明确规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使用闹钟法执行约定。
5、如何给孩子报兴趣班?
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需要遵循三大原则。
(1)父母要让孩子自主选择,上兴趣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
(2)孩子确认上某个兴趣班,父母要提前和他约定最低学习时长,并坚决遵守约定。
(3)孩子中途表现出强烈放弃意愿时,家长要慢处理,探究原因为孩子赋能。
6、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怎么办?玩学不二思维。
为什么要谨慎对待平时所谓的爱瞎玩的孩子原因有三。
(1)玩出完整的知识地图,瞎玩有助于拓展知识面,建搭立体的知识结构。
(2)玩出超连接的思维方式,瞎玩有助于孩子建立一种高度的相关性思维方式。
(3)玩出深度亲子关系,父母陪伴孩子瞎玩,可以建立高质量的亲子亲密关系。
7、如何应该如何给孩子零花钱?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分享两个方法。
(1)建立玩具额度制度,在约定时间内规定买玩具的数量。金额不限,但要在父母可以接受的正常玩具范围内。
(2)给孩子自由支配零花钱制度,在约定时间内给孩子一定的金额。零花钱需要注意的是,设定好规则就要坚决执行。无特殊情况不能打破,如遇特殊情况可以想办法联合应对。
第六章:如何成为孩子最强大的知识系统?拆字“爱”。
第1件事是要看见孩子。是带着尊重的觉察,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读懂孩子的内心。
第2件事是多存一些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硬核知识。
父母养育类型:
第1种专断型父母。高要求低响应。
对孩子要求很高,并且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家长的意见,且不给孩子表达自己机会,同时对孩子的情感响应比较低,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无感,无耐心。当孩子违反规则,并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做,父母会批评指责孩子,甚至使用严厉的惩罚,比如打。
第2种忽视型父母,低要求低响应。
这类型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响应很低,也没有什么要求,忽视型父母是纯散养,孩子感觉自己没人管,没人爱。从小就缺少存在感,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为了向他人证实自己的存在,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第3种放纵型父母,低要求高响应。
放纵型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响应高,父母满足孩子的一切条件,正是对孩子基本没什么要求,放纵型父母养育的孩子缺少规则意识,父母过于宠溺孩子,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这种会使孩子在家里的习惯性依赖父母,自负任性,在社会上茫然无措,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缺乏同理心,也没有协同意识,未来无论走进学校还是步入社会,都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第4种是权威型父母,高要求高响应。
给孩子足够的接纳、倾听、理解和尊重,在对孩子进行合理要求的同时,能够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出积极的响应。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权威的建立必须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有疑问时,也会给出合理的解释,能够做到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阳光、积极、幸福感强、规则意识以及自控自律都会优于前三种,身心发展全面,这也就是高情商的孩子。这里可以参照一本书,约翰哥特曼写的《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第七章:不砸钱也能富有孩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优质资源。
其次趁孩子小的时候多陪伴孩子。
肯为孩子学习。就是如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懂孩子,如何跟孩子心对心的交流,如何能给孩子一个好的人生引导。
肯为孩子改变。是指父母通过学习,有意识的改变自己在养育方面的错误行为,遇到问题是否有成长型思维和积极的应对心理。
马太效应,如何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果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帮助他认清自己的长项和优势,他就可以获得更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变得越来越优秀。而如果我们经常批评指责孩子,他们就会出现自我怀疑,变得越来越差。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很简单,其实就是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第八章、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抢跑?
作者并不赞同让孩子抢跑,作者认为让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三个因素:
第一是自信,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是渴望,孩子有意愿想把一件事做好。
第三是肯定,孩子发现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及认可。
其实起跑线不是说让孩子上多上几个兴趣班、背很多古诗词、学认汉字、英语单词等。
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眼界、格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看待世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构成了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成长,需要不断的打破认知壁垒,走出舒适区,需要不断的实践调整、复盘。更需要不断的自我迭代、优化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