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参加一个心灵成长培训课程,一名学员分享了他的故事:从小父母感情不合,母亲经常不在家,父亲千方百计阻止母子见面,说母亲百般不是,在孩子心中,对母亲的怨恨日积月累,有时好不容易见着了面,母亲想示好,他会狠狠回绝,直到母亲去世,现在他对母亲爱恨交织,想和解,但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故事引发了现场很多人包括我的共鸣。
因得不到爱而生恨
6个月以内的婴儿没有“我”这个概念,他与母亲共生,一个好母亲会充分、即时的满足他的需求,饿了给奶,渴了喂水,尿了换尿布,不痛快了给抱抱安慰,婴儿在与母亲的共生关系中获得“全能感”,体验到无条件的爱,发展出初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这之后,即便母亲不再做到对孩子的需求即时满足,孩子心里有“坏母亲”的形象,有好基础打底,他会发展出“我值得被爱”的乐观信念。
若一个母亲长期忽视孩子,甚至虐待孩子,“坏母亲”的客体形象会成为核心形象,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里,形成深刻的恨与对关系的疏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同时接受母亲的好坏两部分,并发展出客观看待人、事、物的能力。
既然得不到爱,不如用恨来维持我们的关系
美剧《蛇蝎女佣》中有一句台词,“既然爱不能让我们在一起,那就用恨吧”。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我们活着,并且活的有价值?亲情,友情,爱情,换言之,关系和回应让我们产生“活着的”感觉。电视剧中经常有这类片段:主角一门被害,只剩自己孤单一人,背负血海深仇,十几年如一日靠着“手刃仇人”的信念度日,直到某一天他杀了仇人,然后呢,如果没有一段不离不弃的关系,他一个人也无法再继续活下去,哀莫大于心死,说的就是如此。
即便是仇恨,也能证明我是存在的,不仅如此,我还要活的更好,更精彩,让你看到你不爱我,是你的损失,是你有负于我,我要让你后悔,足够强烈的恨意也能推动一个人成长。
有多恨就有多渴望爱
在治疗性心理剧中,对父母怀有深刻恨意,不断拒绝“替身父母”靠近的主角们,无一例外,都会撕心裂肺的呐喊“你为什么不爱我”,“你为什么看不到我”!!!
我恨你,恨你无情,自私,任性,恨你为什么不能成为我心目中的好爸爸/妈妈,我多爱你,多渴望跟你亲近,跟你拥抱,可是你爱我吗?你真的爱我吗?
得不到爱的小孩,在这份爱恨交织的情绪中,渐渐长成大人,但在那张看似波澜不惊的成人面具下,与父母的爱恨情仇从未停止。
恨的背后是爱而不得,看见爱,才能终止恨
我们怎么样才能停止这场爱恨情仇?答案就是:看到爱。看到那份原本就一直存在的,我们不曾看到的父母的爱。
“天底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我多想爱你,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去爱,没有人教过我,我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是爱啊,我不知道怎么爱你,所以我只能远远看着你,只要你吃饱了睡好了,我就觉得安心了”,在咨询室,面对孩子的指责,50多岁的老父亲泪流满面,说出了他为什么很少关心儿子的原因,年近30的大男孩目瞪口呆,在“冷漠”背后何尝没有一份沉甸甸的父爱。
诚然,你不是一个好父母,你无情、冷漠、自私、任性,因为你就是在“爱缺失”中长大的,你也伤痕累累,可即便如此,你仍旧在尽力给予我你所能给予的最好,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我终究没懂你你的悲伤,你的无助,你的有限,如今,我终于看见这份爱,恨也得以平息,我们终于和解,而我,也终于真正长大,拥有了爱和被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