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上楼梯/跑出门/而我的上半身/正在这里写诗”
昨天跟今天一样,今天又跟明天一样。时间雁过无痕,它就像一剂隐形强力胶,把零碎的生活日常不动声色地粘合在了一起。
起床,吃饭,学习,睡觉……周而复始的生活状态机械到泛不起一丝波澜。它寡淡无味,让人批判混沌,仿佛活着只是活着。
电影往往宣扬美善,此类命题的抛出,常得到这样一个主题:生活一地鸡毛,虽压迫精神世界,带来早衰,仍要高歌向前。
区别于贩卖情怀,鼓吹“诗和远方”的鸡汤式英雄主义,《帕特森》显得特立独行。这部豆瓣评分8.1的小众“文艺片”承袭了鬼才导演贾木许的一贯风格,冷漠疏离的异客感,层层叠化的生活意象以及平静和缓的背景音乐。
影片看似对情怀未着一字,却在细腻刻画中时时引导,试图唤醒观众心中潜藏的“诗意”。
1
电影讲述着复制粘贴式的“流水账”生活,每个人都会在角色中看到现实中的人,而现实中的我们大部分就过着这样的生活。
主人公帕特森居住在和他同名的新泽西州帕特森市,和多数的“螺丝钉”一样从事着一份不起眼的工作——公交车司机。
在时间维度下,生活像被复刻静止一般:每日早起,拥吻妻子,吃着固定搭配的谷物麦片早餐。听调度员的抱怨,利用发车前的零碎时间,将自己的灵感诗句记录在“秘密笔记本”上。
他每日开着23路这辆“庞然大物”行进在固定的公交线路上,用眼睛和耳朵默默记录着车上发生的故事,有一夜艳遇的中年大叔,宣扬无政府主义的青年男女,也有谈论拳击手的小学生。
下班后的帕特森会遛狗到街角的酒吧点固定的啤酒。日子无聊,并不出彩,偶有变奏也多是让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
“入戏太深”自导自演,拿出假枪逼迫女友复合的黑人怨侣;
调皮任性,被路人调侃的斗牛犬“马文”;
以及插科打诨,被突然闯进的妻子臭骂的酒保DOC。
2
人物形形色色,他们有的一晃而过,有的隐藏在帕特森心底的秘密角落,等着某天灵光乍现,被编辑成诗。
诗歌写意,帕特森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初春的阳光,俄亥俄火柴盒,酒吧的啤酒,爱人的头发……这些都是他生活的底色,帕特森用诗歌抒怀,思考活着的意义,释放内心情感。
真实纯粹的追求让精神富足,自成高地。余秀华说:“诗歌一无是处啊,但是,诗歌通向灵魂,灵魂只能被自己了解”。
3
相较于帕特森的不愿发表诗作,“自斟自饮”的追梦方式,妻子劳拉显得热烈许多。她热爱生活,总会生出新奇点子:喜欢烘焙,研究着各式各样令人难以下咽的菜单食谱;喜欢装饰,于是攥着画笔涂抹窗帘设计新衣……
在劳拉身上似乎有着用不完的活力:卖纸杯蛋糕,成为“蛋糕女王”;学习吉他,进军乡村音乐,这些都是她的理想追求。就像洗衣房里苦练饶舌的黑人少年;偷拿妻子存款只为参加象棋比赛的酒保DOC……
在这座看似平凡无奇的小城里,每个人实则胸有丘壑,即使是螺丝钉般的生活,亦呈有瀑布般的小诗。
4
影片以斗牛犬撕碎诗集兴起高潮,帕特森面对满地狼藉,选择平静隐忍,过度的压抑让人担心他能否承受心血付之东流的打击。
面对内心暗涌,瀑布前万物静默如谜,看着倾泻的水流,帕特森与自然发出沉浸的诘问。
日本诗人恰逢其会,与帕特森交流诗心,临别时赠予的笔记本里空无一物。正如电影中所说:诗在水面之上。清风吹动着的空白页面,回头发现,原来生活情怀早已融入血肉,渗入呼吸。
生活不应只是活着,而最好的诗,或许,最好是不存在的。
Would you rather be a fish?
你愿意做一条鱼吗?
As if the rest of the song
好像这首歌的其他句子
Didn’t have to be there.
都不必存在。
影片随着日本诗人的离去进入尾声。
细节累计,时间又像螺旋线一样回到周一,生活被重置轨道,精神复活。
呐,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 — 毋宁化身为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