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婆和我一起上了一堂孩子教育课,深有感触。总结如下:
【学习体会】
一、教育前的准备
1、要有同理心,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动机和原因,肯定好的方面。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问题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先要站在别人的立场,结合TA的经历、认知,还原当时的外界条件,才能去衡量评判对与错。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宽容自己、严格他人,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经历了整件事情,所以在总结时会把各种不利外因充分考虑进去。
对孩子更要有这种思维方法,不能一上来就说“不”,甚至全盘否定,要充分地考虑到孩子的认知局限性和理解过程化:同样一个事,你的理解和认识肯定比TA更全面更深刻,孩子的理解需要一个反复探索和加深的过程。比如,当孩子受伤了,父母就会责备:“叫你不听说,跟你说过很多遍了,你就是不听……”这样的教育,只是在给孩子画地为牢,而不是帮助TA认识和理解世界。
2、接纳孩子的情绪,进行安抚。
设想一下,当你遭受挫折时,你最需要的是别人的批评指责吗?或者是被骂“活该”吗?肯定不是吧!如果这样,即使TA说的再有道理,你都会不屑,因为不爽和愤怒已经成为你们沟通的阻力了。那哪种人的话,你最能听进去?不用多想,肯定是你对TA有好感的人。没错,知音的话再没道理也是真理。
孩子也是人,也有情绪。不理解宽容,不安抚情绪,哪来有效的沟通交流?
3、评价要有节,陈述事情不带情绪,对事不对人。
我们经常讲,有理有据有节。这个有节,就是说话要有节制,不以理压人。对孩子更要如此。
“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些说法都没有做到节制,是过分概括的表现。我们知道,“对话而不对抗”是谈判中的要求,其中的关键就是情绪,情绪不好,场面销烟四起,对话就演变成对抗。在家里,你情绪激动、甚至气急败坏,虽然孩子吓得不敢吭声,看似不是对抗,实则却是最大的对抗。
有了以上三点准备,你再给出一个可行性的建议,相信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二、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1、引导不替代。父母要引导孩子去思考体会、调动孩子的参与感,不能越俎代庖。
2、在教育沟通中,要用眼神交流去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用身体接触加深亲子间的情感互动。
3、要寓教于乐,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快乐是父母教育的目的。
【感悟】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更多地是对自己的教育。成人之间的交往,你的言行得失可能得不到真实的反馈,但孩子是一面镜子,更能让你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