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系列】
前言
社群似乎越来越火,于是很多人开始总结好的社群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怎么运营好社群等等经验。但是,作为一只特立独行的运营婊,我想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社群这么火?
本文是我在馒头商学院听了王欣老师的「未来五年什么样的公司最赚钱?」课程后,结合我个人见解所整合的分析思考,本来想写的轻松点的,后来越写越严肃……可能逻辑上还是有点混乱,情轻拍。
2017年希望多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能跟PM更好地撕逼~)
▼以下为正文▼
思考问题,就得先拆解问题。
什么是社群?
2011届临床药学同学QQ群是社群吗?潮汕同乡微信群是社群吗?广佛兼职群是社群吗?某网红粉丝群是社群吗?我相信你在回答我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有犹豫,这群和社群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仅仅是拉一堆人组成一个QQ群or微信群,扯些家常或者有的没的,这种顶多称之为聊天群,一开始大家都很活跃,到后来说话的人慢慢少了,最后也无一幸免地成了被“屏蔽群消息”的群之一。
辣么,社群是啥?
社群是一群有相同属性和需求的人聚集在一起,有一定的成员结构和规范,并能持续、长期地有价值输出的一个组织。
如果一个群里只有一两个大咖,一枝独秀,其他人都是围观抱大腿的,这样更多地是属于粉丝经济,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群。社群是需要每个成员都有所输出,为了达成社群组成的目的而做出贡献。
例如一些写作群,规定每人每天必须交一篇500字自己写的文章,来达到相互督促坚持写作的目的。这里面,坚持每天交一篇写作就是群规,完成不了或者写得不错的都有明确的奖罚机制,而且每个月群主都会邀请一些大咖分享写作的心得和技巧等等,这样,一个目标清晰的社群就诞生了。
回归到题目本身:为什么社群那么火?
互联网运营的时代趋势转变
1.1 从流量为王到内容为王,社群提供高质量内容交换的渠道
在旧模式下,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大都为流量变现,谁拥有更多用户,谁就有机会赚更多的钱,旧有的套路就是靠补贴来吸引用户,但凭这种手段引进的用户大都不够忠诚,也就是黏度不够,等哪天哪个APP出了更优惠的补贴政策,用户自然就跟着跑了。
然而,这种流量驱动产品的时代已经慢慢在向新模式转变了。
而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特别是2016年,“在行”、“分答”、“罗辑思维”等的知识付费平台涌现,用户更多且更愿意为好的且感兴趣的内容买单。因内容而聚集起来的用户,他们不仅仅是他们所付费内容的“粉丝”,而且他们大都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兴趣,有着一致的目标。垂直而又忠诚的用户,是产品/社群的变现中重要的一环,而反过来,社群中的输出内容对用户亦能产生价值。
1.2 大平台已饱和,垂直领域是突破;大小平台互补,社群引爆垂直领域产品
BAT各领风骚,互联网市场上已经不缺大而全的产品,于是突破口便是那些专注垂直细分领域的小而美产品/app。社群能从大平台聚粉,形成势能,将精准用户引流到小平台上,实现流量二次分发,成为这些小而美产品/app的入口点,反过来产品的用户又会成群结队汇入社群,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大平台缺乏实时交互、深度交流,变现难,而社群正好能与大平台错位互补。对于运营人员来讲,社群能更贴近用户,精细化用户运营,而且用户粘度更高,因此这种模式慢慢收到更多人的青睐,互联网新模式也慢慢变成为社群运营。
人的需求在转变,社群满足了人性:追求兴趣、信任感和归属感
在物质相对已经被慢慢满足的时代,很多人慢慢地转向追求兴趣、追求灵魂上的富足。互联网虽说将人与人之间连接了起来,但内心却变得孤独,离开了网络,我们似乎找不到能凑在一起说话的人了。于是,慢慢地我们会希望找到一个不为利益只为兴趣的群体,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摆脱腐朽思想与庸俗的利益勾当,追求思想的自由。
即使现在很多社群里的人都是为利而来为情而留,但无论为利还是为情,都是人性的体现(利:懒惰、炫耀;情:社交、归属感)。抓住了人性,社群自然就搞起来了。社群运营起来后,好的社群文化会感染人,影响人,反哺社群成员更有价值的输出,人与人之间也能建立起信任与依赖。
社群成本低、玩法多样
这一点是对运营人员为主的:
··社群能将产品最核心的功能、对用户价值最大或较大的功能凸显出来,便于运营人员强化用户对品牌或产品的认知与认同感。
··运营更需要亲近用户,精细化运营,而不是冷冰冰的官方角色来跟用户沟通,而社群是好工具。
等等
当然我并不是认为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得搞个社群运营,要看你家产品的运营侧重点。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下次整理好再给大家分享我的看法吧!谢谢你能看到最后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