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90后的“三孩”班主任,为人师,亦为人母。在学校,我是一群孩子的“妈妈”;在家里,我也是三个孩子的“老师”。当这两种身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挤在一群年轻父母中,一位招生老师拿着宣传单热络地对我讲,“我们幼儿园采用的是蒙台梭利教学法,您可能不太了解蒙台梭利……”我第一反应是否认,但忍住了。因为我以前最怕的家长朋友就是这一类:自居“教育学大师”、习惯性指手画脚。
我耐着性子听她讲完了“蒙台梭利本土化”的实践方法,心想,反正我是不会为任何一种漂亮的“教育理念”买单的。但我还是选中了这家幼儿园,打动我的是我家小孩未来的主班老师“小李”。她二十来岁,未语先笑,眉眼弯弯,还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我家孩子和她一见如故,谈笑风声。当了多年老师,我深知好老师可不仅仅是指教学水平,尤其是幼儿园,有一颗爱心和稳定的情绪太重要了。
我儿子刚入园的时候才两岁,是班上最小的孩子。而且在家也一直被奶奶宠溺着,吃饭、睡觉、上厕所都还不能完全自主。入园前,我也和老师详细的述说了他的情况。入园后,可能是儿子太小的原因,从老师拍摄的视频当中,我发现很多时候他都没有参与活动,或是总站在最边角的位置,作为新手妈妈,我万分担忧。纠结要不要再微信提醒一下老师,多多“关照”一下他。抱着手机,我反复衡量利弊。最后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回想起了自己被家长“操纵”的恐惧。以前我刚工作时,每节语文课后,手机总会准时震动,“老师,我家孩子这节课表现怎么样?”面对这个执拗的家长,我不知道如何拒绝这一要求,只能在课间挤出功夫来简要回复一二,“还不错”“有进步”。
长此以往,我时常在一心讲课的当口儿猛然惊醒,忙不迭瞟她家孩子几眼,仿佛做贼心虚。据说学生、家长最欣赏的教师品质是“公平待人”,又总希望自己是被特殊关照的“那一个”。
如今成了家长,我也开始牵挂不在身边的孩子。不光我,因为孩子不足三岁,爷爷奶奶对他在园中的一切饮食起居都放心不下,总是唠叨,“要是能随时看到监控就好了。”我不由得替小朋友的老师大感喜悦,因为我家小朋友的幼儿园,不仅没有实时监控,连班级微信群都没有。这甚至把我也从时刻注目孩子的境况中解放了出来。我劝慰公婆,“只有信任老师的专业度人家才能做好老师呀,谁想要被盯着工作呢?”
至此,我又给自己定下了理想家长人设:理性、克制,就事论事,绝不啰哩啰嗦、慌里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