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己的表达思路,面对他人,我们需要学会的是:
将这四个要素运用于沟通过程的另一部分——同理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同理怎么做和不做什么:
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
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这就是与他人“同在”的状态。
放下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其实是放下ego,看到对方 —— 所以,很多人都做错了:
我们常常给予他人建议或宽慰,或者解释自己的立场或感受,而非同理。同理心需要我们将注意力全然地聚焦在他人想传达的信息上,给予他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地表达。用佛家的一句话“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来描述同理这个能力再恰当不过了。
给建议为什么也不对呢?给建议,要么是只想解决浅层次的、表象的“问题”,要么就是不自觉的想证明“我比你行”:
我的朋友霍莉·汉弗里(Holley Humphrey)做了一些归纳,来说明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以同理心与他人连结。
给建议:“我认为你应该……”
“为什么你没有这样……”
比惨:“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曾经经历过的。”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这就会转变成一个非常积极的体验。”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尽力了。”
讲故事:“这让我想到曾经……”
摆脱感受:“高兴一点儿,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真是可怜……”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解释:“我本来想打电话给你,可是……”
纠正:“事情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