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再没有比深圳更适合上“中国传统民居”这个题材的地方了,移民城市里的孩子,来自天南地北,逢年过节跟着家人一起回老家,途中见过围屋见过吊脚楼,或者住进徽派老屋、傣家竹楼等,谈起江南水乡也能接上话,聊聊水乡的瓦屋顶,墙角的屋漏痕……
这一主题的发起,是在《开平碉楼》(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课堂上,在这一课师生一起探究了几个问题:
——碉楼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碉楼为什么出现在开平而不是其他地方?
——碉楼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建筑,你认为以后还会再建吗?
孩子们讨论得很投入,尤其对第三个问题,他们持不同意见,有的说现在中国不会再有战乱,防御性的建筑不再是大家的需要;有的说碉楼是重点保护文物、世界文化遗产,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再建一些可以丰富旅游资源;有的说开平碉楼是乡土建筑的一种特殊产物,主要建筑设计者是华侨,杂揉了许多国家的风格,审美有些乱,审美价值不高,不太可能再建……五年级的孩子有理有据地发表了这些观点,说实话我很有些惊讶。
又有一个孩子举手提问:“老师,我是客家人,您认为我们客家的围屋还有可能再建吗?”
我一时语塞,不能给出肯定答案,只好说:“有可能,不过也可能不会。”废话,孩子听到这样的回答有些失望,我只好替自己打圆场:“孩子们,我们探讨再建或者再也不建这个话题,应当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就像有些电视剧,到了大结局,还给我们留下些悬念一样。不如我们就‘中国传统民居’这个主题,再开展一次新的学习活动吧。”
说干就干,我给孩子们留了几个课前预习作业:
——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你的旅行记忆里,看过哪些中国传统民居?
——你认为民居建筑与当地的地理气候、历史发展有关系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传统民居,查找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发言。
一周很快过去,我们来到“中国传统民居”主题学习课堂上。当然这一周我也没闲着,我练习了快速画出中国地图的技巧,整理了八类经典传统民居的图片,搜索了这方面的资料,准备和他们以《地图上的民居》为题,探究民居与地理环境、气候的关系,并用线描或淡彩等方式表现喜欢的传统民居。
像以往的探究性课堂一样,我并未期待有很多孩子提前做好课堂准备,这一次数量超过预期,近10个孩子提前请教了父母并查阅了资料。有居住在安徽与江西的孩子推荐了徽派建筑,来自大埔的孩子讲述了花萼楼的故事,去过内蒙的孩子描述了蒙古包的外形等。我在黑板上画下中国地图,把这些孩子讲到的传统民居标记在所在的地理位置,然后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补充他们没讲到的民居,集齐了蒙古包、窑洞、四合院、江南民居、吊脚楼、围屋、傣家竹楼、藏族碉房八类经典民居,和他们逐一分析各地民居与当地地理环境、气候、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
蒙古包对他们来说毫无难度,他们知道蒙古包可拆卸适用于游牧生活,修建时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当蒙古包从一个地方搬迁之后,过不久,那里又是绿草如茵,生态很快得到恢复。在建筑外形方面,呈圆柱体的蒙古包可以减少当地风沙的阻力,外围的毛毡可防止沙子侵入毡房。
我放出吊脚楼的图片时,特别介绍了我就是湖南资江边的吊脚楼里长大的,我画过许多吊脚楼的写生。除了湖南,贵州也有吊脚楼,一般都建在水边或山坡上,多层高耸,楼下悬空,楼板与地面之间支撑着木柱,类似于“藤梯”或“吊脚”。这种建筑风格能够适应山地的地形,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我分别展示了凤凰古城和贵州山村的吊脚楼,还把我多年前的作品给他们欣赏,引发了孩子们深厚的兴趣。
去过延安的孩子试着分析了窑洞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他说窑洞依托黄土建造,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建设提供了天然条件。同时,当地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建在沿山与地下的窑洞,属于穴居形式,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经济省钱等优点。他的介绍非常全面,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接下来,我们又围绕江南民居、傣家竹楼、藏族碉房等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三点:民居建筑的外形与结构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温度、降水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南方呈坡形的屋顶利于排水;除了地理环境,人文与历史变迁的影响也会形成独特的建筑,比如客家围屋;地理环境与社会因素可以同时影响民居建筑的样子,比如徽派建筑。
在这个主题里,我们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探讨民居与地理及人文的关系,接下来的活动比较单纯,回归到美术学科本位,用线描或淡彩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传统民居。
事实证明,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审美表现更加出色,我拍下了很多优秀作业,既有平常一贯表现突出的孩子的杰作,如图文并茂的思涵笔下的围屋;也有平素不起眼的孩子的惊人之作,如禹宸的吊脚楼。其中李相谊同学所画的徽派建筑被学校选中,定制成艺术衍生品围巾送给来前海的嘉宾。
在这个主题学习活动中,我勇敢了迈出了学科综合的步子,站在地理学科的角度,和学生一起探讨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加深了孩子们对中国版图的印象,深入了解了八大经典民居的特点,在审美感知与审美表现上力图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增强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画一张好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