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据山东媒体报道,中国胸痛大学在济正式成立,目前下设三个学院,分别为胸痛学院、抗栓学院和心衰学院。教育部今5月29日回应人民网表示,教育部从未接到地方关于设置“中国胸痛大学”的申请。设立高等院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使用规范的名称。消息一经发出,引起舆论关注。关注了“胸痛大学”名字的奇葩,亦不能忽略背后学术研究的动因。笔者认为,名字可以“痛”,但是学术研究不要“痛”。
未经教育部批准而设立,无论是大学还是一个学术组织,都不符合“规范”的基本要求。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主委、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陈玉国表示,“中国胸痛大学”并不是一所高等院校,也没有他担任校长一说,而是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成员自发组成的一个学术组织。无论“胸痛大学”是作为一个高等院校,还是作为一个医学专业学术组织出现在公众面前,对制度的遵守,对基本规范基本要求的遵守,显示出的是组织核心的态度和规则意识。以“起名时考虑不周”做解释,不由让人担心他们涉及的医学专业是否也会不周。
“野鸡大学”屡禁不止的教育行业,是物质利益战胜学术研究的结果。近年来,各地以收取学生学费为目的的“野鸡大学”屡禁不止,他们打着“中国”、“北京、上海”(各大省会)、华北、华南(地理地域)等尽可能越大越好的名称,招揽高中毕业生,甚至一度掀起高校改名的浪潮。学术研究给物质利益让步,教育就会为商业服务。
带着铜臭味出发的教育风气,学术研究走不了多远。小到一个班级的教学氛围,大到整个国家的教育风气,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出现物质问题,都会让教育变质,促使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涌动,进而让金钱从内部进行腐蚀。论文代写,期刊抄袭,考试作弊……毁掉的不会仅仅是一个人。学术研究要求学术性人才刻苦钻研,长期研究,这与散发铜臭味的教育风气不相容,也支撑不了学术研究的长途跋涉。
综上,“中国胸痛大学”的横空出世,无论在制度规范的遵守,还是教育风气的形成上,作为一环,名字可以“痛”,但是学术研究不要“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