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只是无意中说了一句话,最后竟然得罪了好多人。说实话,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在得知得罪了别人之后,自己还感觉很不服气,心里想:“我又没说啥,你干吗生气呢?至于吗?”
说话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我们几乎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张口说话了;但是说复杂也复杂,因为我们可能一辈子也学不会如何做一个会说话的人。而且,不会说话经常会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困扰,比如说影响自己的人缘,让他人疏远自己等等。
今天,我几乎是用半天时间看完了《好好说话》这本书,整个阅读的过程可以说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我自己其实就属于那种“不太会说话的人”,也因此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今天看完这本书以后有些问题才恍然大悟,所以第一时间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与大家产生一些共鸣。
我们为什么会经常因为说话给他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有三种暗示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1
本来是想表示关心,在别人听起来却是在指手画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怎么这样啊?”“你的房间怎么这么乱啊?”这种方式的表达就叫做指手画脚。也许你的初心是善良的,只是想对他人表达一下关心,但是你用这种方式表达,别人就会觉得不舒服,因为你让别人有了被评断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大家都不喜欢被人评论和贴标签。比如说你的同事受到了一次表彰,你过去称赞一句:“你真棒,祝贺你”,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你用评价的口吻说:“做的不错”,就会让别人觉得有些怪怪的味道。
当你指手画脚地评判他人的时候,即使是正面的评论,也会让人觉得你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会传递给别人一种“我比你地位高”的错觉。大家当然都喜欢处于平等的位置沟通,当然就会因此觉得你的关心是一种指手画脚了。
2
本来想表示安慰,在别人听起来反而是漠不关心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一个朋友遇到困难向你倾诉时,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说:“这都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的出发点是想安慰一下朋友,但在当事人心里,就会觉得这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行为。类似这种“降低事情重要性”的话语,我们说出来可能就会在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得罪了别人。
像“看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话只能他自己说,别人不能帮他做决定,如果有人帮他做了这个决定,就会让他心里不爽。
3
本来想表示礼貌,在别人听起来却是暗藏心机
我们在使用微信时,经常会收到别人发来的“在吗”,或者有些人求人办事时总喜欢说“你什么时候有空啊”,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留言都会觉得头皮发麻,实在不想搭理。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明确的表示有空,那么你就很难再拒绝他后面的要求,这其实有点绑架的成分。即使他人的初心只是想礼貌性地明确一下你说话是否方便,或者是只是怕打扰到你。所以,你本来是礼貌性的找人帮忙,最后却成了别人心中别有用心的人。
那么,如何避免上述的三个误区呢?
Part 1
当你想要评判他人时,不要用那种指手画脚的方式,试着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来表达。
比如,“你怎么是这样的人啊”就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评判,而如果你换成“你这样,让我很难做。”就会听起来好很多。
Part 2
当你想要安慰别人的时候,最好强调人,用“这件事真是可惜,但你的付出,我都知道”来代替“没事,这件事根本不重要”;用“我知道你花了很多心血,真是太可惜了”来代替“我是过来人,这都是小事”。
Part 3
当我们想求别人办事时,最重要的就是大大方方地把你的需求说出来,因为任何人之间免不了互相帮忙。
当你问别人“你什么时候有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人家帮你,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空吗?有空的时候能干的事情多了去了;反过来想,如果人家没有空,也不意味着他不愿意为了你而变得有空。
所以,求人办事,要直接把想办什么事、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有什么顾虑等等跟人家说清楚,才算是尽到了求人帮忙的义务。要不什么也没说先来一句“在吗”,对方还觉得神神秘秘,反而不愿意和你沟通。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说句话好麻烦啊,但是与人沟通这件事,就是一个注重细节、不厌精细的过程。因此,要好好说话,就需要“好好用心”,好好生活,从好好说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