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大家都在讨论「贴秋膘」,这其实是人们的一种误解。
就从这一点就知道,人体,不管从生理结构也好,病理结构也好,没有单纯的寒,也没有单纯的热。现在人们根本不理解这一点。
最寒冷的时候,人体里面有热;
最热的时候,里面有寒。
所以人根本的生理结构,就是寒热错杂的;
一个疾病的出现,也是虚实、寒热错杂的。
简单来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身体的「散热功能」也就弱了,这时候补越多的热量进去,内热反而越严重。
现在很多年轻人,冬天穿不住衣服,还喜欢吃雪糕、吃西瓜,因为年轻所以冬天内热还要更严重一些。
这背后就是中医里的一句话叫「阳气潜藏」。
这是天体、阴阳的一个运动规律,外面冷的时候,热就回来了;外面热的时候,冷就回来了。这就是天道了。
冬天养生的一个大法,还是让体内别太热。
为什么大寒前后,心脑血管病、肺心病最多了?就是补出来的。
这就涉及到现在人秋冬喜「进补」的问题了。
人到底应该如何进补?
再一个问题就是,从人体的什么地方去补「精」?一般的认识,就是补肾。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神乃自生。」
人体中焦这个地方道家叫「黄庭」。
《素问·藏气法时论》里说得很清楚:「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仍然还是后天和先天相合为一的问题。
气,就是「天食人以五气」;
味,就是「地食人以五味」。
气味相合以后,才能补精益气。
《内经》就像一位百岁老人,他反复在给我们讲一个中心思想,不管哪一章、哪一节,反复出现这句话,苦口婆心地想点醒我们,让我们能够参悟这个道理。
这是《内经》的核心思想,张仲景也是遵循了《内经》的思想,所以他有建中汤。
所以《金匮要略》中《血痹虚劳篇》里写了,人失精了以后虚劳、血不足,都是用建中汤来治疗的。像男子遗精,都是从中焦补而不是从肾来补。
很多大腹便便的人,中焦是堵的,所以老年人的长寿,中焦首先要通畅。
这就涉及到人的阳气在哪里的问题,在黄庭,而不在肾。《内经》说得好,「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这句话极其关键,阳气一定在黄庭。但为什么说是胃脘呢?
所以阳者,胃脘之阳。
四肢,为阳气之本。因为脾主四肢。
所以这下我们知道人的阳气在哪儿了,就在脾胃。
这也是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还是后天补先天。
像大寒这个最寒冷,身体又内热最重的时候,想养生就既要有温阳的东西,又要有清热的东西,温阳的东西要多一些。
在温阳的过程当中,应适当加上一些凉性作为调和,否则会造成进一步的内热,这是冬天养生的一个准则。
如果没有凉性调和,就要出大问题。所以就要注意温阳和清热的比例,而且人和人的体质又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到了冬天,生理功能、肾脏本来就应该是寒凉的,这是大自然的规矩,你让它热了,它就病啦。
而且这个时候阳气是内藏的,你不要让它太过发散,所以《内经》一直在强调「冬不按跷」,说白了就是冬天不要做让气血向外走,让阳气散发的事情,一定要把它藏住。
现在足疗店、按摩店都是黑天了才去按脚吧?一天中的夜晚也和年中的冬天一样,都是阳气潜藏的时候,你说那个能养生吗?这也属于「冬不按跷」的问题。